進入12月,可以總結一下2017年了。
2017年,白酒行業走到了一個新轉折點。產業發展可謂有亮點,“行業回暖”的結論盡管有爭議,但2017年出現企業復蘇和產業反彈,也是毋庸置疑的。
作持平之論來講,行業確實未回歸到調整前的節奏,但名優企業的競爭力是優于調整期前的。不過,當前仍有大量酒企處在底部徘徊期,這也是不爭事實。
支撐名優企業反彈的依據是什么呢?很多人會說是“強分化”,這種說法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市場競爭中,每時每刻都存在“強分化”,這是自然規律,并不是只在行業調整期出現的特殊狀態。同時,我們發現,至今市場上也沒有非常熱鬧的消費場景。
有一件事彌補了這一“缺憾”,就是消費升級。具體而言,可概括為少喝酒、喝好酒,企業方面表現為中高端增速快,次高端市場大火,區域酒企的低端市場比較吃力。
既有“消費升級”助力,名酒自身也有良好調整。名酒企業在向消費端的轉型上,前瞻、務實,行動比較快。
在茅臺集團“允許虧損三年”的政策支持下,“茅臺醬香·萬家共享”系列活動在全國大規模開展,一方面鞏固市場成果,另一方面積極擴大市場。
茅臺通過體驗式的營銷活動,讓消費者對系列酒的消費習慣、品牌認知都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不過,保持產品與消費者精準互動的不止是茅臺,五糧液在中秋節前啟動“和美盛宴萬店濃香”系列活動,啟動了五糧液“百城千縣萬店”,優化終端營銷優勢。
瀘州老窖在全國一面招商,一面開展“國窖薈”和“七星盛宴”活動,郎酒全面鋪展開“青花盛宴·中國高端醬酒鑒賞薈”。相比以前的招商會,這些活動淡化商業色彩,注重接地氣,強調廠家與消費者的直接互動。
11月19日,上海酒交會開幕,五糧液落地了“五糧e店”,形成了新零售與傳統渠道互為補充、共同發展的新格局。它將借助大數據等新技術,系統性地構建核心運營商體系、核心終端體系和消費者會員體系,在關鍵環節、領域實現對目標消費者的精準服務。
當天,山西汾酒舉行了“汾酒現釀溫飲之夜”主題活動,除了帶來產品以及釀造工藝的展示,也帶來了現代白酒“溫飲新風尚”。汾酒把古法釀造工藝,以及青花汾酒溫酒而飲的品飲方式,原汁原味地搬到了上海國際酒交會,是以樸實、純粹的方式,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者共同體驗中國白酒。近兩年,汾酒公司在推廣青花汾酒和終端消費體驗、情境飲用方面,早已可圈可點。
對此,中國酒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書玉給出判斷:名酒企業以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為消費者做服務工作非常少。但這五年行業調整下來,都調整了服務方向,開始為消費者服務,收益非常明顯。
在“消費者主權”喊了很多年之后,行業形勢終于把名酒企業推到了這個階段。
以價值占領消費者心智、以品牌訴求形成共鳴、以優勢價格迎合心理,這些白酒企業一向做得非常好。但走到當下這個階段,還需要以優質服務贏得忠誠度,以體驗式營銷滿足情感。唯有如此,名酒企業才能構建終極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