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月1日),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發布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系列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個關于外語在境內如何規范使用的系列國家標準。這份中國特有的《規范》涵蓋了交通、旅游、娛樂、教育、餐飲、住宿等13個領域,提供了常用的3500余條規范譯文。
其中酒類的通用翻譯為:
白酒:Liquor and Spirits
米酒:Rice Wine
消息一經發布立即引起了業內人士的熱議和廣泛關注。今年以來,中國政府、知名酒企、行業專家動作頻頻,旨在推動中國白酒國際化進程加速。在文化差異巨大的背景下,中國酒企需要文化先行、“整體出海”。大多數白酒企業都能緊跟社會潮流,意識到作為首張文化名片的英文酒名的重要性。
從茅臺(Moutai)、五糧液(WULIANGYE)、瀘州老窖(LuzhouLaoJiao)、汾酒(FENJIU)等名酒的音譯名中不難發現,用漢語拼音直譯是能夠傳達出原酒名的文化內涵和意境的,更易讓國外消費者體會其含義,從而引發美好聯想。在更多人看來,中國白酒的音譯為“BAIJIU”更為合適,正如國外名酒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金酒(Gin)、(朗姆酒)Rum等外國名酒的英語直譯。
長久以來,具有中國特色表達的“中式英語”(Chinglish),一直是向世界推廣中國獨有風物的最佳選擇,功夫(KungFu)、豆腐(tofu)皆是如此。但當我們想要介紹中國白酒時,大多數中國人會用以下7個單詞,spirit、liquor、alcohol、ale、wine、fire-water和maotai,不僅讓外籍人士一頭霧水,連中國人也常常被這樣的翻譯弄得莫名其妙。
因為這些詞都不適合指代白酒!
(1)Spirit:
這是個多義詞,意指精神、靈魂和情緒。其復數形式spirits泛指各種烈酒,包括威士忌(Whisky)、白蘭地(Brandy)、金酒(Gin)、朗姆酒(Rum)等。顯然,用spirit表示中國的白酒并不合適。
(2)Liquor:
在美國,liquor指用蒸餾法釀制的各種烈性酒;泛指時與spirits同義。同時,含有酒精的任何烈性酒在美國都可以用liquor或hardliquor表達。不過美國的liquor不包括葡萄酒和啤酒;但在英國,liquor可以指任何一種含有酒精成分的飲品,包括葡萄酒和啤酒。
(3)Alcohol:
源于阿拉伯語,指酒精,具體指的是葡萄酒、啤酒、白蘭地和威士忌等中的酒精成分。所以,含有酒精的飲品都可以被稱作alcoholicdrinks。
(4)Ale:
這是個古英語單詞,現在用的較少,通常指代啤酒,尤其是酒精度數較高的啤酒。
(5)Wine:
專指葡萄酒,即葡萄發酵之后釀制的酒,根據顏色不同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
(6)Fire-water:
在英語口語中,這個詞可用來指烈性酒,但英語國家烈性酒的度數大概也只是白酒的三分之二,這哪能體現出白酒的高酒精度呢?
(7)Maotai:
還有的人把白酒一律稱為maotai,這個不必多說,大家覺得合適嗎?
所以,過去的7種說法都不適合用來指代白酒。
那么這次定版的“LiquorandSpirits”是否是白酒最適合的“國際戶口”呢,標準的確立是否對白酒走向國際有利?
有分析人士認為,伴隨“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產業、資本及優勢產品“走出去”的勢頭愈加強勁。對于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典型載體的白酒,為了獲得更長足的發展,急需“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白酒英譯名國家標準的正式實施,是中國白酒在跨越國界征程中的又一次進取,是為整個白酒行業點亮了一盞明燈,是一次提供了融入國際大市場的機會。
也有業內人士稱,歷次的布魯塞爾烈酒大賽都沿用了“BAIJIU”的拼音去解釋中國白酒的意譯。白酒的英文意譯早已在國際上達成共識,既“BAIJIU”特指中國白酒。此次新規的出臺勢必對中國白酒國際化進程造成影響。在業內人士看來,白酒雖然是中國特有,但目前世界范圍內已擁有生產白酒能力,在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甚至擁有白酒廠。白酒“LiquorandSpirits”的新譯名勢必將中國白酒與其他國家生產的白酒進行混淆,稀釋了其獨特性,或將對白酒品牌國際化的推廣產生反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