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提價已經成為名酒企業“擠壓”競爭對手、穩定市場價格體系、確保品牌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隨著春節旺季的臨近,瀘州老窖、劍南春、水井坊、酒鬼酒等一批名酒企業紛紛發文提價,掀起了年內第二波提價潮,次高端與高端依舊是本輪提價的核心。
01、瀘州老窖領銜,年內第二波提價潮來臨
11月21日,瀘州老窖下發《關于調整窖齡酒30年、窖齡酒60年價格體系的通知》,自11月21日起,52度窖齡酒30年230元/瓶、43度窖齡酒30年220元/瓶、38度窖齡酒30年210元/瓶;52度窖齡酒60年300元/瓶、43度窖齡酒60年290元/瓶、38度窖齡酒60年280元/瓶。成為繼瀘州老窖特曲之后,在次高端層面又一大動作,也是瀘州老窖年內第13次提價行為!
而根據規劃,12月10日起,52度國窖1573經典裝計劃內配額價格上調20元/瓶。
無獨有偶,曾經三大名酒之一的劍南春近日也宣布,旗下水晶劍及金劍南K6自2020年1月1日起,將分別提價20元/瓶。
本月中旬,水井坊也正式下發《關于調整部分水井坊產品建議零售價的通知》,其中52度水井坊典藏大師版挺價千元價格帶,為1039元/瓶;水井坊臻釀八號三款產品則深度鎖定500元左右價格帶。
酒鬼酒方面傳出消息,2020年1月1日起,52度500ml內參酒配額內戰略價上調50元/瓶;湖南省內52度500ml內參酒暫停供貨;自2019年12月1日起執行2020年合同配額。
有行業專家表示,與上半年相比,本輪提價有兩個看點:一是越來越多的酒企把目光投向千元區。當前次高端酒市場競爭激烈,而千元以上則呈現寡頭壟斷;二是漲價從高端傳遞到次高端,從全國性名酒品牌蔓延到區域性地產品牌。
02、行業分化、經濟下行,品質革命成為酒企提價深沉邏輯
從今年上市酒企三季報來看,分化和降速成為白酒行業發展的主旋律。上至超高端的行業“一哥”茅臺,下至光瓶酒無冕之王牛欄山,除今世緣、迎駕貢酒等少數酒企依舊保持提速雙增態勢,絕大部分酒企都增速不同程度放緩,甚至一些“明星酒企”在第三季度出現負增長。
而在消費層面,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已經影響到消費能力。酒食匯記者通過端午、中秋、國慶等傳統節假日消費調研,線下渠道均呈現放緩趨勢,終端進貨意愿下降。“生意難做”不再是經銷商、終端為獲取政策支持的“借口”,而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面對行業分化減速、經濟下行,為何這些酒企及品牌還能持續漲價呢?
有行業專家表示,2019年酒業提價潮與往年不同,“品質革命”成為了本年度酒企提價的底層邏輯,不論是白酒還是葡萄酒,都將品質提升到第一戰略位置。而品牌是品質的代名詞,這也是一線名酒和區域龍頭酒企率先帶動提價潮的原因。
領先戰略咨詢專家朱志明表示,名酒企業提價有三個層面原因:一是消費者品牌消費認知越來越強,品牌優勢向頭部品牌或區域數一數二暢銷品牌集中;二是鑒于頭部二線品牌的暢銷化,渠道利潤穿薄,唯有漲價方可保持渠道熱情;三是雖然行業環境不容樂觀,但是行業已經形成提價或漲價的風氣,或者自身品牌到了必須漲價的關鍵口(例如劍南春),不得已而為之。
白酒分析師蔡學飛表示,酒企的漲價可能會使產品銷售脫離原有價格帶,進入新的價格帶,如果品牌力不強,強行漲價,不僅帶來原有客群流失,新的客群也難以獲得,最后反而會弄巧成拙。
諫策戰略咨詢公司副總經理司勝軍表示,名酒提價從短期看,買單的是渠道,從長遠看一定是消費者。但提價不應該是名酒企業應對經濟下行、行業分化的第一選擇。面對經濟下行,可能短期內刺激到商務溝通或政府溝通場合需求,從長遠來看,這種需求不會增加。當名酒企業提價遇到困境之后,必然重新再做深度分銷和渠道下沉,這意味著新一輪行業加速整合或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