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頭總比指頭強,只有充分發揮協同性,才能發揮產區的最大價值。”在11月16日舉行的“第三屆蘇酒高質量發展聯盟年會”上,洋河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雙溝酒業董事長張聯東提出,要“強化公眾產區認知,擦亮蘇酒金字招牌”,指出“趁勢而強、描摹‘酒文化精品旅游帶’新圖景”的產區突破方向。
與江蘇同屬蘇魯豫皖名酒帶的亳州也吹響了產區崛起的沖鋒號。
在近日召開的亳州市第五次黨代會上明確提出,力爭到2025年,全市白酒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0億元,釀酒總產量20萬千升,聚力建設“華夏酒城”,堅持做大做優做強,發揮行業龍頭優勢,以創新、創造引領白酒產業轉型升級。
在以利稅高、消費廣見長的中國酒業,素有“當好縣長、辦好酒廠”一說,如今,酒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產區競合”將是酒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優產區、做強文旅”,成為其競爭的“新賽點”。
01、產區建設,拉開競備賽
法國葡萄酒、智利葡萄酒等初入中國市場時,在品鑒會上總會提到“風土”,不遺余力地進行消費教育,讓受眾領略到產區的氣候、人文、風土及酒莊歷史、文化,從品鑒產品到品味風土、風情,給予消費者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的“五感體驗”,多觸點、全方位包抄消費者心智,留下印記,從而達成購買轉化。
葡萄酒如此,朗姆酒、伏特加、威士忌等蒸餾酒也是如此。一方水土醞釀一方美酒,承載了風土人文的“產區”成為全球美酒最好的品質表達方式之一。
同屬六大蒸餾酒之一的中國白酒和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的黃酒,在消費升級與市場擴容的當下,也需要借助產區向消費者傳遞新的表達方式。
其實,早在2019年上海酒博會期間,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就提出了“產區和歲月是世界名酒最重要的兩大價值”的觀點。他表示,“推進名酒產區高質量發展,圍繞產區標準體系建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提升產區價值。抓住以酒莊建設為代表的商業新模式,探索以酒地標、酒商業、酒旅游、酒會展的發展。”
而圍繞如何以酒旅融合推動酒業產業化方面,張聯東提出,“最近幾年,體驗經濟、文化旅游、國潮消費、網紅傳播、部落社群幾乎成為新消費經濟的主流詞匯,這預示著一個新的品牌傳播時代已經到來。文化旅游是酒企與消費者進行溝通的最佳方式,因此,通過‘酒+旅游’的融合方式已成為各地加快產區建設的主要手段。”
同時,亳州也在加大對白酒產業的扶持力度,努力推進集名酒名鎮、釀酒基地、文化傳承、康養旅游于一體的“華夏酒城”項目的建設,把白酒這一亳州名片,做大做優做強。
正如重慶江小白酒業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陶石泉提出的,“未來的競爭一定是線、面的競爭,點狀的競爭很難適應下一步的發展,優質產業鏈一定是實體型企業未來十年的重要風口。”
企業競爭如此,產區競爭也是如此,龍頭企業引領,兄弟企業聯動,共同將傳統產業與文旅融合的點串成一條線,成為體驗創新、文化創新、消費創新的新空間,是傳統產區布局未來的發力支點。
02、特色占位,放大產區聲量
做優產區名片,首先要明確產區定位與發展方向。
早在2011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看三打造”的定位規劃,把茅臺酒打造成世界蒸餾酒第一品牌,把茅臺鎮打造成中國國酒之心,把仁懷市打造成中國國酒文化之都,實現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的目標。
產區建設、品牌打造與紅色旅游并行,構成了仁懷產區10年的發展軌跡。如今,仁懷產區提出打造“世界醬香白酒核心產區”的標的,聚焦醬香品類,指出打響國際知名度的方向。
多年來,同處黃淮流域的蘇魯豫皖四省攜手共進,白酒產量均居全國前十名,總量占全國的1/5。擁有3.4億人口的黃淮名酒核心產區,也是中國最大的酒類區域市場。
在當前品質提升的趨勢下,如何進一步提升板塊的優勢和特色?對此,張聯東提出,要全力提升江蘇酒業產區的辨識度,強化“中國一流產區、世界名酒產區”的理念,爭當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而同處于蘇酒軍團的的今世緣酒業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素明也有著相同的看法。
他指出,江蘇板塊核心產區打造迫在眉睫,需要政府、行業協會、產業多方聯動,攜手畫好核心產區“同心圓”。要在“產區比拼”“產區背書”中進一步彰顯蘇派白酒特色,以產區賦能市場開拓,提升“江蘇板塊”力量,增強江蘇酒業品牌整體競爭力。
洋河藍色經典曾經以“綿柔”口感與藍色瓶橫空出世,就是因為其抓住了從重香到重味的消費體驗,藍色瓶包裝給予消費者耳目一新的視覺沖擊,綿柔概念直擊消費痛點,成就了洋河酒業江湖前三把交椅的江湖地位。擁有洋河、雙溝等名酒的江蘇產區,對標貴州提出的“世界醬香白酒核心產區”概念,如何突出獨特的產區概念,值得探討。
“蘇酒的地位是要靠自己爭取,也是干出來的。蘇酒企業要眼光長遠,在深度和廣度上多思考,跳出蘇酒看蘇酒。”江蘇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院長許正宏就在“第三屆蘇酒高質量發展聯盟年會”上提出,蘇酒的發展要有一定的戰略地位,既要把市場做好,也要把蘇酒的優勢產品做好,在高檔和質量上發力,加快全國化道路。
同樣,亳州產區擁有中藥與白酒兩大名片,以古井為引領,徽酒陣營已成為推動黃淮流域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何依托、借力中藥產業,做強做優“華夏酒城”的名片特色,是亳州產區脫穎而出的爆破點。
江蘇、亳州產區,需要明晰產區定位與特色占位,才能進一步放大產區的品牌聲量。
03、發揮產區優勢,升級消費體驗
知名企業家張瑞敏曾說過,“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踏準了時代的節拍。”
于酒業而言,什么才是時代的節拍?就是關照消費體驗,升級消費體驗。“酒+文旅”的形態,正是踏準了消費體驗升級的節拍。
國家黃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南大學教授毛健曾指出,“當前酒業競爭已不僅僅是單個企業、單個品牌、單打獨斗的時代,強化酒類產區建設,通過產區打造實現酒類品質革命,已成為名優酒企的共識。”
結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釀酒行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353.31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1792億元,同比增長11.71%。
2020年,酒業表現出利潤增速優于銷售增速,源于盈利模式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應型轉變,綜合看來,做優做強產區,既是滿足消費升級的需要,也是釀酒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以江蘇產區為例,這幾年,洋河已經形成了以洋河、雙溝、泗陽“三位一體”的酒文化旅游生態圈;乾隆江南構建了包括“三區+十二景”在內的標準化酒莊——御酒莊園。湯溝、御珍、分金亭、梅蘭春、桃林、張家港等兄弟企業結合產區的生態優勢、品質特色,延展出生態、歷史、民俗、酒莊、文創等具有獨特性、差異性的表達。
而亳州產區提出除了“加快建設華夏酒城”,還要聚力建設“文化旅游強市”,堅持提升內涵、拓展空間,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優勢,持續提高文化旅游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
最近兩年,“沉浸式體驗”一直比較火,培育網紅打卡地、特色街景、精品游路線,成為酒企乃至產區與消費者親密接觸的新方式,依托文旅資源,撬動酒業體驗游、消費購,提升產區價值升級,完善產區的功能打造,將成為支撐酒業消費大空間的支點和新起點。(原標題:產區+文旅,酒業競爭的“新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