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初,河南林州市人民政府與河南超贏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舉行了高端白酒廠建設項目投資意向簽約儀式。
按照該計劃,地方政府將和簽約企業整合資本、品牌、科技、政策等方面的資源,在林州市投資新建一個現代化白酒產業園區。項目投產達效后,將實現年產量2.5萬噸原酒、10萬噸存儲基酒、5萬噸灌裝成品酒,年銷售額50億元、利潤10億元的目標。
這只是醬酒熱下,從貴州仁懷地區開始的產區打造運動中的一個案例。從南到北,諸多擁有酒產業集群的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掀起一輪又一輪產區打造熱潮。
不光是醬香白酒,地方政府對其他有可能培育壯大的酒業集群,都傾注了極大熱情。
6月19日,中共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在太原舉辦代州黃酒發展論壇,會上,代縣人民政府與國興絲路(北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投資27億元的代縣黃酒酒都建設項目合作協議,會議透露,2021年,忻州市新增黃酒生產企業10余家,年產黃酒1.3萬噸,實現產值1.6億元。
酒產區打造熱席卷了諸多地方政府,新的投資與建設案例讓人目不暇接。
實際上,地方政府對于酒業的投資癡迷有著現實的考量——在地產熱逐漸遇冷、以招拍掛來啟動的土地財政已經難以為繼的當下,酒業尤其是白酒業卻仍然一枝獨秀,表現出了極高的成長性。
2021年,地產股普遍下挫。34家上市地產企業的成績單顯示,有6家企業出現營收負增長,超半數企業凈利潤下滑。
同期,19家上市白酒企業中,僅有皇臺出現營收下滑,僅有4家出現凈利下滑,其他約80%的企業都實現了凈利增長。其中,貴州茅臺以營收1061億元、凈利524億元而傲視A股。
不僅酒企業績的增長性良好,更為重要的是,個別打造成功的產區,也為地方政府的財稅收入提供了強力支持。
以仁懷為例,2021年該地酒企實現產量30.6萬千升,營業收入超過400億元,上交稅收59.36億元,比2020年增加26.29億元,增長79.5%。
《2021年仁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仁懷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75.39億元,比上年增長52.0%,其中白酒業占據69%以上;與此同時,白酒行業貢獻的稅收在所有行業稅收中占比達94%。
在這樣優質榜樣的帶動下,在土地財政難以繼續的情況下,諸多地方政府無不產生了打造“產區”的沖動,從而形成了一輪又一輪的投資與建設熱潮。
于是,不止是擁有酒業基礎的地區有沖動,一些基礎薄弱甚至毫無基礎的地區,也同樣加入了“產區”打造隊伍中來。
毫無疑問,在現行經濟環境下,地方政府在產區建設上的熱忱,對于酒業的發展有著莫大的幫助。無論是產區規劃所能提供的廠房和釀造基礎,還是政策驅動所帶來的財稅、融資便利,都讓“產區”中的企業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政策驅動下的建設與投資熱潮,也同樣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基于政府支持的熱情而帶來的對市場的誤判,盲目跟風而帶來的資本的簡單疊加乃至于重復投資,對酒業投入過多造成的結構失衡和環境失衡······
以醬酒熱的中心投資區仁懷為例,單個項目動輒超10000萬噸的釀酒產能預期,超3-5年的投資周期,簡單算來恐怕已經超過了市場的消化能力。于是,某個投資方撤資或者敗退茅臺鎮的傳聞不時傳出。
投資過熱、過多帶來的隱憂已經呈現,此外,規劃對單一市場的驅動能否有效也是一個大疑問。對酒業來說,2012年之前因為三公消費而帶來的白酒業虛假繁榮以及隨后長達數年的“調整期”,依然歷歷在目。(原標題:地方政府力推酒產區建設,投資熱會否遭遇新“調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