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區對白酒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意味著地理優勢、生態優勢、品質優勢、信譽優勢、集群優勢和特色優勢,因此,受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
01、熱火朝天的白酒產區建設
據媒體報道,當前中國的六大白酒產區都在摩拳擦掌要大展宏圖。
醬香型白酒產區貴州遵義表示,要打造以茅臺集團為航母的產業集群,白酒總量2025年達到60萬千升,總產值達到2500億元。
濃香型白酒產區四川宜賓則要求2025年白酒產量超100萬千升,營收、利潤雙翻番。
同省的瀘州產區也不甘落后,提出2025年白酒產量要保持在200萬千升,營收力爭2000億元,利潤達300億元,同樣實現營收、利潤雙翻番。
濃香型白酒產區江蘇宿遷提出要加快建設有實力的“中國酒都核心區”,成立洋河原酒產區企業聯盟,同時加快培育白酒“小巨人”,力爭“十四五”期間培育年銷售10億元酒企5家、30億元酒企3家、50億元酒企1家。
濃香型白酒產區安徽亳州要求,力爭到2025年,白酒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300億元以上,釀酒總產量20萬千升。
清香型白酒產區山西呂梁則規劃,要用5年的時間形成50萬噸產能,達到500億元產值。
在這里重點說一下清香酒產區,同亳州產區沒有可比性,因為呂梁為地級市,亳州為縣級市;相比遵義、宜賓、瀘州和宿遷的產區規劃,清香酒的氣勢似乎沒有那么大。
但仔細分析,清香酒的發展潛力并不小。
首先,產區的邊界不是絕對的,其概念的外延需要科學界定。例如,郎酒以生產醬酒聞名,但它不在遵義區域內,應該說赤水河流域為醬酒產區則更為準確。同樣的,清香型白酒產區也不局限于呂梁,山西省也都適宜生產清香酒。目前,在晉中等地也有一些酒企在大規模建設原酒基地。
其次,清香酒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大清香酒不僅包括山西汾酒和北京二鍋頭,還包括河北衡水老白干及內蒙古、河南、湖北、重慶、青海等許多酒企,它們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優勢與發展規劃。清香酒知名企業的星羅棋布,導致其地域集中度較低、產區數量較少、聲勢較小,但其回旋余地卻較大。
再次,清香酒目前發展不充分、不平衡,規模大、效益好的企業只有汾酒一家,集群效應尚不明顯,腰部力量尚顯薄弱。但清香類酒企在工藝上百花齊放,有大曲清香、麩曲清香、小曲清香,有清蒸清燒、混蒸混燒,有利于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清香酒純凈的口感更易于接軌國際市場,更易于調配雞尾酒,更符合時尚化、年輕化、多樣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
俗話說,強龍難壓地頭蛇。只要有定力、有功力,緊盯市場苦練內功,把自己的特色與優勢發揮到極致,就會不斷擴大自己的地盤和勢力范圍;五湖四海的清香酒企就會發揮群狼效應,為清香品類謀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02、發展觀念不轉變,產區建設難順暢
綜上所述,清香酒產區規劃的盤子相對較少較小,但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凡事皆有度,超過臨界點就會走向反面。白酒產區數量不是越多越好、規模不是越大越好、建設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原因是:
其一,資源供給能力有限。白酒產區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人才、資金的投入,需要大量水電氣的配套。各類資源能否按時按質按量到位恐怕是個未知數,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的問題,就值得深思。這些前提條件不解決,產區建設就是紙上談兵。
其二,環境承載能力有限。酒企大量擴產需要解決糧食和清水從哪里來,廢水和廢氣向哪里去;配套的瓶、標、箱、蓋誰來供給,綠水青山誰來維護;雙碳政策如何落實,環保要求如何達標。這些基礎問題不解決,產區建設就是空中樓閣。
其三,市場接受能力有限。全國六大白酒產區和產區之外的白酒企業,“十四五”規劃的產能、產量、收入和利潤指標其總量到底是多少,至今無人報道,估計是個天文數字。如果規劃中的產能都落地了,但受上下游的影響不能完全產酒,則造成資源的閑置和浪費,走上重復建設的老路。如果產能滿負荷運載,那這么多的酒產出來賣給誰?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2016年以來,白酒產量逐年下降,2021年比2016年減少近一半,充分說明白酒市場需求不旺、供過于求。今年春節白酒銷售不暢,不能完全歸咎于疫情影響;即使一瓶難求的“茅臺1935”,其價格也坐起了過山車,都能讓人嗅出一些風向。市場不牢,地動山搖,這個關鍵環節不打通,產區建設就是一廂情愿。
其四,百姓購買能力有限。當下酒業呈現兩個趨向:一是酒企樂觀情緒盛行,認為消費升級、中產擴大導致高端酒供不應求,似乎消費者兜里有數不完的錢都在等著買高價酒,致使高端化的呼聲不絕于耳,助推產區規模趨大;二是如前所述,酒類產銷量逐年下降。細細分析,酒類市場需求下滑既與人們消費理念和消費習慣的轉變有關,也與購買能力的不足緊密相連,更遑論我國還有6億人月均收入只有1000元。
近年來,受國內國際不確定因素增多與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影響,消費者的收入增速受限,中產階層的擴容增速受限。特別是當前我國面臨著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壓力必然傳導到酒業,白酒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成為世外桃源。我們不能不顧及大環境下的市場走勢,不能不考慮真實的消費能力,貿然鋪攤子、上項目易造成后勁不足,滋生經營風險。前段時間,恒大地產爆出的資金鏈風波即是前車之鑒,酒類消費能力的狀況不摸透,產區建設就會樂極生悲。
其五,競合的藍海空間有限,F在,一些酒企產能明顯過剩,另一些酒企卻拼命擴產。大家都想自己圈地擴大增量資產,而少有人想通過相互合作的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其結果一是造成資源浪費重復建設;二是導致競爭殘酷競合難行。在白酒難以走出國門而國內又供大于求的情境下,產能越大,其國內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就越高,內卷內斗的紅海環境就會造成兩敗俱傷甚至多敗俱傷。這種狀況的出現,同行業習慣與思維模式不無關系。
多年以來,我們總是以規模論英雄,以噸位排座次,而對利潤率、資產負債率、現金流等反映企業經營質量的指標重視不足。實現高質量發展,酒企不但要做大,更要做強,虛胖不是健康的表現。發展觀念不轉變,產區建設就難順暢。
因此,對產區建設冒昧地提幾點建議:一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嚴防“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把問題調查清楚了、研究透徹了,再動手干也不遲;二要循序漸進分期實施,邊干邊看邊總結,慎搞一步到位;三要穩扎穩打防范風險,如建設用款是自有資金還是銀行貸款抑或是民間借貸,其風險程度不同應對“黑天鵝”事件的預案也要有所不同,以此防患于未然。須知,政府可以換屆,人員可以調動,但企業欠的債是脫不了、賴不掉的。
面對當前的醬酒熱、產區熱、高端酒熱,筆者的觀點是:白酒一定要發展,但不能與市場的需求脫節;產區建設一定要搞,但不必鋪這么大的攤子;高端酒一定要有,但不需這么多的數量。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潑冷水,而是希望酒業酒企穩中求進,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如果筆者的擔憂只是杞人憂天,那就再好不過了!(原標題:別出“過頭力”,別吃“探頭糧”,產區建設悠著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