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舉行的“白酒行業價格約談”中,“投機資本”與“無序漲價”相關議題引發行業關注。但是僅僅一個月之后,似乎白酒行業新一輪提價潮又來了。這股提價風潮來自于兩個層面,一個是現有主力產品的停供、提價潮;另一個則是脫胎于現有產品體系而來的升級新品,其定價再攀新高。
9月底,國窖1573方面已經開始不接收新訂單,瀘州老窖特曲系列、百年窖齡酒單也一并停止接收,窖齡酒30年、60年、90年都在停供范圍內。
同樣定位高端的品味舍得,也發布了停供通知。同一時期,水井坊井臺、臻釀八號等產品宣布上調零售價格。
除了現有產品的提價,部分升級新品的價格也抬向天花板。8月30日,西鳳酒在紅西鳳之上正式推出超高端戰略產品——五星紅西鳳,市場定價高達3980元/瓶;9月9日,市場建議零售價1399元的水井坊全新典藏升級亮相;10月上旬,瀘州老窖開始為神秘新品“1952”預熱,據悉,其定位為戰略級新品,業界判斷其價格將攀至新高度······
實際上,這種在每年中秋節前后調價的行為,已被業界視為“規定動作”,從2016年至今,名酒企業基本每年實施一到兩次。但這次明顯不同,在“價格約談”余溫尚存的情況下,其迫不及待地推出提價措施,還是讓人稍感意外。
不過,考慮到近兩年來“包材普漲”的狀況,似乎名酒企業這種順風而漲的行為也有了合理解釋。
以玻璃、紙類兩種包材為例,截至2020年1月底,白卡紙均價為6713元/噸,較年初上漲16%。今年5月,玻璃、包裝紙類產品集體漲價,玖龍紙業在當月甚至數度提價。與此同時,作為玻璃主要原材料的石英砂其噸價上漲40%~50%。9月26日,山東鄆城縣玻璃行業協會發出通知,普白料、高白料整體提價,200~520克料重單支普遍上漲0.10元~0.30元。
源于全球通貨膨脹帶來的原材料漲價壓力,在包材類成本提升的情況下,酒企“水漲船高”的行為似乎也無可厚非。在消費分化、價值分化的大背景下,酒企提價實際上有著不同的考量。
與往年一樣,這一輪停貨、漲價潮首先來自名酒企業,其高端產品與次高端產品是漲價“主力”。但實際上,對零售價動輒在500元~1000元的這些名酒來說,包材成本占比相對較小。
按照業界人士測算,對零售價約100元的白酒來說,包材成本普遍占20%~25%。向上,定價越高其占比越低;向下,定價越低占比越高。
可以看出,次高端名酒、超高端名酒的提價,受包材成本提升的影響較小,而是出于“提升價格帶動價值”的考量,并借機占據高位、把控定價權提升盈利空間。對中低端白酒產品來說,包材成本上漲帶來的則是實實在在的沖擊。以定位更低的啤酒業來說,其原材料占比普遍超過60%,依據青島啤酒披露的數據,其包材成本(包括玻璃、紙箱等)占比約為49%。
值得注意的是,在強分化的趨勢下,市場更進一步向名酒集中。以2020年營收數據為例,僅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汾酒這5家企業,就實現了超2000億的營收,占到酒行業總體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這些名酒,尤其是頭部名酒,多以高端、超高端產品為主。這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漲價行為指向了成本之外的方向。(原標題:白酒集體提價,是成本倒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