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財經今日獲悉,圍繞“4.7億元陜西太白酒業收購案遭遇違約”一事有了重大進展。有接近太白酒業的消息人士向網易財經表示,“前海班客方面與華澤達成和解,前海班客承諾會在三個月內繼續履約,完成對太白酒業的收購”。隨后華澤相關負責人向網易財經證實了上述說法
據網易財經了解,今年9月底,陜西太白酒業股權轉讓橫生變故。9月30日晚間,陜西酒界有消息稱:太白酒業股權收購暫停,深圳前海未能履行之前其與華澤集團之間的協議。
據網易財經此前報道,今年7月11日,深圳前海班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與陜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正式簽署收購協議,前海公司出資4.7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太白酒業公司。
網易財經獲得的一份收購方案顯示,雙方約定:太白酒業對企業職工持有的49%的股權本著自愿原則,可以轉讓,也可以繼續持股;收購后,保證陜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名稱不變,太白酒的生產地不變,納稅地不變,商標不轉移。商標到期后,續住在陜西省太白酒業有限責任公司;凡原在崗位職工,本人愿意,均優先聘用,并簽訂勞動合同,依法繳納各項社會保險;收購后,對公司采取產銷分離、合并報表、統一核算的辦法進行管理,利潤以合并報表方式在太白酒業公司核算;收購后,企業原有債務關系不變,由收購變更后的公司承擔,企業原來對其他企業的貸款擔保合同到期后自行解除,原企業同經銷商簽訂的合同承諾不變;根據企業資產狀況,對職工持有的2441萬股,按每股2.5元人民幣進行收購。
前海班客還承諾,在2016年9月30號之前完成4.7億元人民幣的全額付款,大部分付與太白酒業的原東家華澤集團,剩余部分付與太白酒業原來的酒廠股東。
這個看似平靜的交易在今年9月底遭遇變故。有知情人士向網易財經表示,作為收購方,前海班客原本與華澤集團約定9月30號前付款,但華澤集團遭遇對方違約,在收到對方支付的幾千萬先期款后,并沒有收到剩余款項。 “前海班客委托于太白酒業的董事長張效平也在今日宣布因各種原因暫停收購太白酒業股權,并不在擔任太白酒業董事長”。
上述知情人士還向網易財經表示,原太白酒業的員工安置或是此次事件矛盾爆發的核心。前海班客接管企業之后迅速招聘了幾百名職工,這也引發了原太白酒業職工的抵制。
據網易財經了解,目前圍繞“4.7億元陜西太白酒業收購案遭遇違約”一事已經暫告段落。有接近太白酒業的消息人士向網易財經表示,在幾方的調解下,前海班客方面與華澤達成和解,前海班客承諾會在三個月內繼續履約,完成對太白酒業的收購。
公開資料顯示,如果此次收購后續順利完成,這將是陜西太白酒業的二次易主。早在2009年8月,經過近半年磋商談判,華澤集團(前身為金六福企業)以現金出資9498.60萬元,收購陜西太白51%的股權。
然后,收購完成后,太白酒業業績并未出現好轉,銷售情況仍不理想。2011年底,華致酒行連鎖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發招股說明書曾披露,太白酒在2009年、2010年、2011年1-6月實現銷售收入分別為1.51億元、1.53億、7962萬元。而資料顯示,2007年太白酒業的業績為銷售收入3.73億元。
有熟悉太白酒業的人士向網易財經指出,華澤入主太白酒業后,一直沒有全資控股,股東派系不和,華澤對太白推行的很多改革無法很好落實,雙方并未能夠實現互補。“雖然陜西太白作為陜西的第二大酒企,但一直不溫不火,最近幾年更是面臨著經營利潤、銀行貸款等方面的壓力。這也是為什么華澤集團終于下定決心轉讓太白的主因”。
此外,行業的變化也讓太白酒業“腹背受敵”。華泰發布的研報顯示,白酒行業雖然經過調整期開始出現回暖。但與茅臺五糧液等行業龍頭開始恢復增長不同,整個白酒行業內中小酒廠經營壓力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幅增加,“2億元以下的小酒廠開始退出行業,5億以下的酒廠經營困難”。
對于太白酒業的未來發展,有自媒體人士撰文指出, 無論未來太白酒業的股權收購問題如何解決,太白酒業都很難繞開其原有復雜的人事、股權和內部結構帶來的一系列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