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獲悉,深圳前海班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于9月30日正式委托太白酒業董事長張效平宣布暫停收購太白酒業股權。同時也未兌現在2016年9月30日之前完成4.7億元人民幣全額付款的收購承諾。據了解,自2009年華澤集團收購太白酒業51%股份以來,一直未實現全資控股,而且內部派系斗爭激烈,企業業績也因此深受影響,連年虧損,為此華澤集團決定出售太白酒業。今年7月,前海班客宣布將以4.7億元全資收購太白酒業,但時隔兩個月后,前海便單方面叫停此項收購,太白酒業收購案突生變動,太白酒業能否易主成功徒添變數。
叫停收購
華澤難甩太白酒業
2016年9月30日晚間,深圳前海班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突然單方面委托太白酒業董事長張效平宣布暫停收購太白酒業股權,其與太白酒業原東家華澤集團之間的收購進程緊急叫停。在此之前,前海班客曾承諾于2016年9月30日之前完成4.7億元人民幣的全額付款,其中大部分款項付給華澤集團,剩余部分付給太白酒業原來的酒廠股東。但前海班客僅在前期支付了6000萬元,獲得華澤集團部分股權,而剩余資金卻未及時到位。
記者就此采訪華澤集團內部工作人員得到回應,前海班客將會在3個月內履行協議。
據了解,前海班客對太白酒業的收購項目最早于2015年10月進行雙方磋商。直到今年7月11日,雙方正式簽署收購協議,前海班客以4.7億元的收購價格對太白酒業進行全資收購。如今前海班客收購半路叫停,近年深受太白酒業業績低迷拖累的華澤集團,就此陷入包袱難甩的尷尬境地。
利益博弈
兩個月后收購生變
據悉,前海班客資金不到位是太白酒業收購案生變主因。但業內人士認為,在太白酒業收購案中,企業間的利益博弈實為收購案叫停的真實原因。
據記者了解,太白酒業在2007年銷售收入曾達到3.73億元。華澤集團接手后,2009年、2010年和2011年1-6月太白酒業實現銷售收入分別為1.51億元、1.53億元和7962萬元。持續低迷的業績,導致太白酒業已經成為華澤集團手中意欲甩掉的包袱。
對此,業內人士稱,太白酒業與華澤集團企業文化難相融。華澤集團于2009年控股太白酒業51%的股份后,集團一直未實現全資控股,由此引發內部激烈的派系斗爭,并導致集團決策通過率低,大量資金被消耗。此次收購過程中,華澤集團內部也出現職工和股東之間的“維權”問題以及太白酒業職工情緒不穩等現象,所以華澤集團與前海班客的收購背景存在不穩定因素。
而前海班客未能及時支付剩余資金的情況也不容忽視。記者查閱工商資料得知,前海班客成立于2014年,但令人注意的是,企業同年資產總額僅為1.25萬元,而所有者權益合計、利潤總額、凈利潤項皆為-2.14萬元,公司負債總額為3.39萬元。2015年前海班客則沒有公示任何企業信息。有業內人士猜測,前海班客極有可能只是一個“殼”公司,資本實力不明。
業內猜測
恐淪為爛尾并購案
截至發稿前,只有華澤集團單方面表示收購協議將于3個月內履行,但前海班客仍然沒有正式回應。
對此白酒行業分析師蔡學飛認為,前海班客明顯是一個空殼公司,意欲通過與華澤集團的收購在資本層面進行運作,收購動機本質不純。同時華澤集團未對太白酒業全資控股,太白酒業整合難度系數大,當地政府和員工安置等各種利益糾葛導致交接問題多。原本雙方協議發展成三方協議,實際交接出現問題,前海班客顧慮加重且資本運作的計劃被打亂,所以太白酒業收購案很有可能以爛尾收場。
正一堂戰略咨詢楊光又表示,首先,白酒行業作為投資洼地,頻招業外資本入手,但是業外資本存在酒業操盤經驗和人才資源缺失問題,很難迅速上手一家白酒企業。其次,前海班客很有可能是由太白酒廠前任高管、陜西本地資本家等人以復興太白酒業為目的,進行股份回購而臨時設立的空殼公司。華澤集團對太白酒業沒有絕對的控制實權,無法順利整合太白酒業,從而導致企業對立情緒嚴重。同時受資金實力不足、太白酒業業績反饋不理想、企業內部整合復雜以及企業前景不明等因素影響,前海班客不僅中期叫停收購案,之后極有可能會徹底終結對太白酒業的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