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川菜與火鍋擴張至全國一樣,發源于四川的濃香型白酒也因為“普適性”而天下聞名,無處不在。
曾經叱咤風云的濃香型白酒,在新一輪消費變革中,也成為受沖擊最大者。消費需求的改變、市場集中度的提升,醬香型、清香型以及其他類型酒類產品的崛起,都使得濃香型白酒的“王者地位”岌岌可危。
變革與發展方向何在?如何適應消費者日益變“刁”的口味?這成為擺在濃香型白酒面前的一道難題。
最普適香型擁有最大消費群體
從全國評酒會上香型確立,到如今已經有40年了,但是濃香型白酒依然在全國范圍內占據主流地位。這種影響力和全地域覆蓋的能力,來自于濃香型的“普適性”,一則在于口感的普適性,二則在于釀酒技術的普適性。
按照標準評價,濃香型白酒具有“芳香濃郁、綿柔甘洌、香味協調、入口甜、落口綿、尾凈余長等特點”,這被認為是其贏得大眾好感的關鍵所在。比之于醬香型、清香型、鳳香型等品類,濃香型白酒就如同川菜一般,其味濃郁,適合中國人的味蕾。
口感之外,釀造工藝的普適性也成為其從四川迅速擴張至全國的重要基礎。比之于醬香型白酒的石窖、清香型的地缸窖,濃香型白酒的泥窖建造方便,也有利于培育菌群。
在上個世紀釀酒國企的交流風潮之中,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沱牌等企業都曾接待過來自于全國各地大小酒廠的技術人員,將濃香型白酒的釀造技術傳至全國。
此外,作為魚米之鄉,四川盛產糧食的特點,也為釀酒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孕育了六朵金花以及大大小小的白酒生產企業,讓濃香型白酒的影響力向全國擴張。
根據統計,濃香型白酒的產能與銷售額,一度占據白酒業總量的 90%,成為當之無愧的香型影響力王者。
從品牌論,濃香型依然是香型王者。四川“六朵金花”中,除郎酒外,其余均為濃香型白酒。在全國名酒中,洋河、古井貢等均為濃香型白酒。實際上,以四川濃香型為根,全國范圍內,還誕生了蘇派濃香、徽派濃香等。
即便是在一些特殊香型的產區內,依然不乏濃香型的身影,譬如以鳳香型白酒聞名的陜西,濃香型白酒同樣受到消費者的歡迎,西鳳酒也曾推出過部分濃香型白酒品牌。
2013年度中國白酒產能規模1150萬千升,濃香占據85%份額;2013年度中國白酒實現銷售收入5018億元,濃香同樣占據了75%!
濃香型白酒的影響力從過去延續至今,京東2018年第一季度酒水網購排行榜顯示,濃香型白酒依然是主流。
從前十名來看,濃香酒占5款,醬香酒占4款,清香酒占1款。同時,在榜單前20中,濃香型白酒占14席,醬香型白酒占4席,清香型白酒占據2席。
消費多元化,濃香型獨霸地位受到挑戰
雖然在產能與銷售額上依然處于頂端,但是在消費多元化的時代,濃香型白酒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挑戰,其市場表現已經不如從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2016年,我國濃香型白酒產量保持小幅增長,從2010年的683萬千升提高至2017年的1042萬千升。2017年,受整體產量下滑的影響,濃香型白酒產量有所回落,降至935萬千升,同比下滑10.3%。
2017年,濃香型白酒銷售額占比超過一半,約為51.01%;醬香型銷售額占比次之,約為15.31%;清香型銷售額占比也超過10%,達到12.02%;兼香型銷售額占比5.66%,其他類型白酒占比為16.00%。
這表明,濃香型白酒的銷售占比已經下降,比之2013年75%的占比下降了約24%。但從產能體量來看,濃香型依然處于第一位。
產能維持在一個龐大體量的同時,銷售額占比卻有所下滑,這種狀況與其他香型的崛起分不開。其中,醬香型與清香型是濃香型白酒目前的最大挑戰。
醬香型白酒的產銷規模快速提升。數據顯示,2010年,醬香型白酒產量約為27萬千升,到2017年,醬香型白酒產量達到37萬千升。隨著醬香型白酒市場被廣泛看好,其他酒類生產企業紛紛加入這一市場。
銷售規模方面,2010~2017年,醬香型白酒銷售規模呈波動上升態勢,2017年,醬香型白酒銷售規模達847億元。
以汾酒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也在近年來崛起,憑借著與“洋酒”等國際化產品口味近似的特點,清香型白酒吸納了一大批消費者。
濃香型白酒銷售額占比與利潤占比的表現不如從前,還與經濟大勢、行業環境的變化有關。
2012年后,國內消費市場驟變,嚴重影響了各地的中小型酒類生產企業,這些企業以濃香型產品居多。在近年市場集中趨勢的影響下,原本奉行“香型輸出”模式,為全國各地酒企提供基酒的四川白酒“代加工業”也受到巨大影響,導致營業額下降,市場萎縮。
以升級破同質化之局?
四川濃香型基酒,在向全國范圍內輸出、擴大香型影響力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同質化現象。對濃香型名酒而言,產品升級、凸顯“個性”、依托產品突出特色,成為了重要的發展方向。
2017年在四川宜賓召開的中國濃香型白酒文化高峰論壇上,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淼表示,“夸大某香型而貶低其他香型的個別不實報道、中國白酒分類分級標準缺失及標識標簽不明確造成的良莠不齊、白酒企業單兵作戰”都是濃香型白酒眼下面臨的重要問題。
就此,劉淼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即抓緊制定清晰的中國白酒生產準則、技術路線和分類分級標準,并規范白酒的標志標識,加快實現中國白酒標準與國際標準的統一接軌;第二,推動白酒產區布局,讓中國名白酒產區可以與世界知名烈酒產區相媲美;第三,中國名白酒企業聯合起來通過爭取國家立法支持、關稅對等、出口補貼等政策,獲得與國外酒品對等的貿易條件。
五糧液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趙東對此也表示認同。趙東提出,“要積極研究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產業標準體系,建立濃香型白酒的世界標準和標準規范,為濃香型白酒的國際銷售提供有力的支持”。
時任五糧液集團總經理劉中國也提出,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應突出“個性化”,以此繼續鞏固并提升濃香型白酒的價值優勢、品牌優勢、文化優勢以及市場主導地位。
酒業專家王傳才認為,技術將成為推動濃香型白酒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引擎。未來,濃香型白酒企業還將繼續推動技術創新,譬如“雞尾酒化”,代表著技術革新從生產領域轉向消費領域;譬如現代技術與傳統工藝的結合,高度酒與低度酒的分化等。
一些代表性企業,譬如五糧液,于2019年推出升級版的“第八代經典五糧液”,除了在包裝上的調整外,也在酒質與口感上做了微調,更為凸顯自身的“個性與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