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葡萄酒進口商告訴WBO:他向澳大利亞某酒莊同時進口三款不同價位的葡萄酒,由于均采用同一樣式的白色箱子進行包裝,無法直觀區分三款葡萄酒。在清關后入庫時逐一清點時才發現,瓶數總量沒變,但高價位葡萄酒少了,低價位的葡萄酒多了。由于貨物價值有限,不值得為此打一場國際官司,他只好認倒霉。
類似貨不對板的現象,北京憶麥國際酒業也曾在成立初期遇到過,該公司總經理吳昊透露:曾與法國某酒企進口一款葡萄酒,前后兩次到港葡萄酒在質量上相差甚遠,對方卻聲稱“是不同年款所致”。同樣因為國際官司不好打,只能放棄追責。
圍繞上述問題,WBO采訪了多位國內葡萄酒進口商,他們反饋的信息是,收到的葡萄酒與合同約定的在數量、質量上有出入的情況時有發生,進口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重點盯住廠家發貨、物流運輸、到港檢查三個環節,可以避免或減輕損失。
1、質量小組奔赴酒廠檢查,盡量避免“拼柜”
福建偉達酒業董事長薛德志稱:葡萄酒數量稍有出入或是運輸過程中一定程度內的損耗,一般都是進口商自己承擔。但如果出現葡萄酒質量問題,損失過于龐大,就只能走法律途徑申請商檢、退運,整個過程會十分繁瑣。因此,在大批量進口一款酒時,公司會派質量控制小組親赴灌裝現場,逐瓶檢查,確保萬無一失。
四川浪鴻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賴永勝表達了相同觀點:他在進口葡萄酒過程中,主要做好兩點把控。第一,是從源頭上避免問題發生,每一次進貨,尤其是大批量進貨,公司都會派遣專人在國外葡萄酒裝箱前驗貨,雖然不能逐一查驗,但能對廠家施加一定壓力,基本確保貨物數量、酒款與合同上一致。第二,盡可能每一次進貨都是單一酒款,避免不同酒款放在同一柜中,或者與他人拼柜的情況發生。這樣做是為了在最大程度上杜絕潛在問題發生,而且一旦發生酒款數目、質量問題,可以直接向供應商問責,從而降低自己的損失。
2、重視物流環節,識別約定“記號”
福州三點水酒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水水表示:一般來講,進口葡萄酒的運輸距離較遠,運輸過程中也可能發生某些問題,諸如貨物破損、貨物被調換等。所以,最好選擇直達路線,減少運輸中的中轉。其次,托盤運輸的話,應該包膜保護外部包裝。
四川煊逸國際酒業總經理翟遠鋼則稱:他們所有的貨品托盤只有編號,沒有物品名稱,具體的明細單會放在特別約定的位置,比如:粘貼在第三層的第二個箱子側面,只要收到的貨品沒有這張箱單,或者曾被拆開過、外包裝不完整,會在第一時間與物流方進行溝通,追究責任。
3、到港檢查,每一步都拍照留證據
汪水水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國內進口商而言,只能在貨物運抵之后,對海關、衛檢、開具具體產品明細的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續、票據進行查驗。
天津誠融科技CEO姚振海指出:葡萄酒到港之后,他們公司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查驗制度,為的就是第一時間發現問題、保存證據,及時向供應商反饋問題,爭取賠償。
據姚振海介紹:查驗大體可分為三個環節,首先是開柜前,仔細核對箱柜號、鉛封號、單據并拍照。如果是冷柜,到集裝箱后面檢查溫度設定是否正確,實際溫度是否與設定溫度相符,如果不符,拍照取證。其次,卸貨過程中發現問題,對問題托盤進行整體拍照,照片需要能反映整個集裝箱內貨物的積載情況,例如:有沒有襯墊,有沒有隔熱膜,托盤和托盤之間空隙多大等等。第三,倉庫清點過程中發現問題,將受損類型不同的酒分開,例如破損、污標的酒堆在一起,破瓶的堆在一起,漏液的堆在一起,然后分別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