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當啤酒寡頭在全國開啟兼并組合的時候,大大小小白酒企業則是衣食無憂地過著小資生活,“大魚吃小魚”的殘酷游戲似乎離白酒企業還相當遙遠。十年后,白酒競爭的賽道在逐漸變窄,一二線強勢品牌先后實施精準營銷,銷售工作下移,加大了三四線城市以及縣鄉市場的營銷力度,搶占市場。區域品牌特別是地產酒小微酒企的生存空間日趨縮小,舉步維艱。
“熬過了冬天,卻倒在了春天復蘇的路上”。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下白酒小微企業的處境是比較恰當的。
8月13日,《華夏酒報》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在逐年下降,僅今年上半年,“消失”的白酒企業就有百余家,規模以下小微企業(小作坊)瀕臨關門的可能更多。近日,安徽天長地久酒業、湖南省毛公酒業有限公司、鐵嶺醉春風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100%股權轉讓事件表明,他們的日子并不好過,白酒行業“大魚吃小魚”的魔咒悄然開啟。
01、“寡頭”時代,強勢品牌加速行業“洗牌”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在自然界,這是食物鏈生存的固有規律。然而,這種狀態對于白酒行業來說早已發生了變化,在競爭異常慘烈的當下,沒有“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一說,只有“大魚吃小魚”。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445家,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176家,同期減少了269家,這就是競爭激烈的證明。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040家,2021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957家。
早在四年前,《華夏酒報》記者在安徽西南走訪市場時發現,市縣級以及鄉鎮級消費市場地產酒的品類還有五六個品牌,與眾多全國性品牌相比優勢明顯。做白酒運營多年的徐先生曾講道,地產白酒品牌銷量占公司總銷量的65%以上,消費者認知度很高。
一位地產酒品牌營銷部工作人員表示,地產品牌在當地市場表現遠遠好于省外品牌,其90%以上的產品在當地銷售,由于運營成本和產品品牌張力不足等原因,在外地以及省外銷售的比例很低,但是小日子過得很好。
時隔四年,當《華夏酒報》記者再次走訪時,當地白酒市場早已被強勢的一二線品牌所搶占,占有率高達70%以上,眾多小微企業的生存空間不足30%,這30%的空間競爭也相當激烈,稍有不慎就有“退場”的風險。
當地一位經銷商介紹,多家地產品牌的年銷售量在逐年下滑,有的幾乎是斷崖式下滑,部分還存在拖欠工資、減員縮編的現象。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以茅臺集團子公司、子品牌為例,資料顯示,貴州習酒2015年至2019年,銷售額分別為15.56億元、25.66億元、35.78億元、56億元、79.8億元。
通過數據不難發現,從2016年開始,貴州習酒的銷售額每年以10億元以上的體量在增長,2020年呈現爆發式增長,實現銷售收入103億元。今年目標120億元,截至目前的市場表現,習酒將圓滿超額完成2021年任務。
數據顯示,在習酒的市場布局中,省外市場份額逐年增長。2020年省外市場銷售額72.72億元,同比增長45.91%,省外市場銷售占比達到歷史最高的70.60%。2021年習酒的銷售目標省外市場90億元,占比超75%;高端78億元,占比超65%。同時,茅臺醬香系列酒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102億元,同比增長13%。2020年,疫情之下,實現銷售收入106億元。對比2019年白酒上市公司營收,排到第8位,位于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順鑫農業、汾酒、古井貢酒之后,與2009年茅臺集團總收入相當。
作為濃香型酒的龍頭老大,五糧液在主線產品不斷爆發亮點的同時,五糧濃香系列酒公司的尖莊、五糧醇、五糧春、五糧特曲等產品更是實行精細化、精準化市場培育和布局,在未來的市場中,五糧濃香系列酒的品質優勢、品牌優勢、工藝優勢、資本優勢、團隊優勢和穩定優勢等都將更加凸顯。2020年,五糧液系列酒實現營收83.7億元,同比增長9.86%。按照規劃,2021年五糧液系列酒營收要超過100億元,到“十四五”末,系列酒營收則要力爭突破200億元。
在白酒趨勢發展咨詢專家黃長北看來,全國白酒企業總數在減少,但是消費市場的總額在增長,增長的部分呈現出向頭部產品、優勢品牌靠攏的趨勢,增長的是白酒龍頭企業和區域強勢品牌,小微企業的市場被強勢品牌所“掠奪”,發展前景堪憂,時刻面臨著被行業“洗牌”的風險。
02、“兼并重組”,小微企業面臨生存危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白酒產量達到了785.9萬千升,累計下降0.8%。2020年全年中國白酒累計產量達到740.7萬千升,累計下降2.5%。但是,2021年上半年規模上白酒企業實現產量385萬千升,同比增長12.8%。
隨著行業內的擠壓式增長以及一線品牌中低端產品的下沉,區域白酒企業特別是沒有名酒基因基礎、品牌張力不夠和品質沒有差異化的小微企業在發展中掉隊的風險日益加重,部分企業幾乎到了舉步維艱、瀕臨關門的地步。
此次安徽天長地久酒業、湖南省毛公酒業有限公司、鐵嶺醉春風酒業有限公司等企業100%股權轉讓可以說明,小微企業發展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在多種因素下,面臨被兼并的尷尬局面。
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轉讓的主要原因。
《華夏酒報》記者從安徽天長地久酒業有限公司發布消息中看出,該企業是從老國有企業改制而成,在發展中,2015年9月被中國浦發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持股。擁有唐殿春禮韻系列、唐殿春雅韻系列、沃公系列和沃公原漿酒等多個系列,數十個產品,價格從28元到688元,中低高檔產品皆有。業績顯示,2020年營收218.68萬元,凈利潤虧損48.27萬元;截至2021年05月31日完成營收83.95萬元,凈利潤虧損36.10萬元。
湖南毛公酒業有限公司公司前身為隸屬于長沙市民政局的國有企業長沙古泉酒廠,1994年改名為“湖南毛公酒廠”,2012年正式更名為“湖南毛公酒業有限公司”。記者從毛公酒業公司網站獲悉,2013年,為緩解生產和供貨壓力,公司擴大生產規模,再次投資興建酒廠,成立全資子公司瀘州毛公釀酒生產基地有限公司,打造集環保旅游、紅色旅游、釀酒儲存、生產、品鑒于一體的生態酒莊。雖然截至2021年4月30日的財務報表顯示,公司總資產768.75萬元,一季度主營業務收入87.13萬元。估值2.8億的毛公酒業100%股權轉讓,底價僅為3300萬元。
鐵嶺醉春風酒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及相關債權轉讓項目發布,轉讓底價為252.17萬元,極低的轉讓價格進一步證明,小微企業生存壓力巨大。
“大江南北走一走,喝的都是明光酒”。1949年,組建成國營安徽明光酒廠。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明光酒廠年產量越萬噸,年利稅近億元,成為全省同行業之首,名列國家大型一檔企業。2005年11月,明光酒廠進行企業改制,更名為“安徽明光酒業有限公司”。去年11月16日,古井貢酒與明光酒業簽訂擬并購協議,成為這家區域老名酒的控股股東。
在白酒營銷專家蔡學飛看來,區域酒企與全國一線酒企相比,其品牌、產品、渠道、消費者認可度等方面都不占優勢。近年來,隨著一線酒企渠道下沉和大數據、精準營銷等一系列舉措的落地實施,以往全國部分弱勢銷售區域得以加強,銷售量和品牌優勢凸顯,換言之,一線品牌的增長變相地掠奪了區域品牌的市場,弱勢二線酒企的壓力也隨之增大,區域品牌競爭壓力驟增。
河南是白酒生產大省,也是消費大省,強悍的飲酒風格奠定了白酒的江湖地位。據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該省白酒高峰時期白酒企業達460多家,商丘、南陽、濮陽、周口等地市的白酒密度最大,部分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酒廠。隨著白酒行業的不斷調整,河南地產酒數量驟減,截止2020年,省內白酒企業在280家左右,其中稍具規模的白酒企業約有133家,生活比較滋潤的不足20家。
河南周口,一家生產規模3000噸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2年前企業遭遇發展瓶頸,從那時到今年,營收直線下降,主要原因是強勢品牌系列酒擠占了市場空間,他們企業不大,在品牌推廣、營銷投入等方面嚴重不足,再加上強勢品牌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今年上半年營收出現危機。他希望能找到合作伙伴共同扭轉被動局面,就算100%轉讓也行,只要能保住企業和品牌。在電話中,記者能感到他的話語里滿是傷感和無奈。
隨著白酒消費格局調整,白酒呈現兩極分化局面,面對一線酒企渠道下沉搶市場,區域酒企壓力甚巨,談及區域酒企未來的發展趨勢,業內專家認為,并購和重組會是區域酒企最終的歸宿。(原標題:白酒行業“大魚吃小魚”的魔咒悄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