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開始,中國瓶裝葡萄酒進口量價均呈現迅速增長的勢頭。2016年第一季度進口量同比增長31.1%,進口額則增長47.3%。相比之下,2017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市場葡萄酒進口增速放緩明顯。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葡萄酒進口和實際銷售之間可能出現了一定斷層。
有數據顯示經過去年的強勁增長,中國瓶裝進口葡萄酒在2017年的前兩個月,出現了量價齊跌的情況。其中進口量環比下降1.12%,至7530萬公升;進口額環比下降7.81%,至3.532億美元。起泡酒也保持了持續下滑的趨勢,進口量環比下降14.79%,進口額環比下降14.01%。而散裝葡萄酒則一枝獨秀,一二月份,量增長39.23%,達到2100萬公升,價增長37.58%,達到1760萬美元。合并起來,全國一二月份各類形態葡萄酒的總進口額,環比總體下降5.79%,只有3.798億美元。
從近期舉辦的科通(北京)葡萄酒烈酒展覽會的參展商處了解到,過去兩年的快速增長主要有兩個原因有:一個是進口商的數量有所上升,第二是物流公司大宗進口葡萄酒。參展商表示,新進口商往往首先需要大量購貨,而物流公司的服務對象是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葡萄酒“海外直采”業務,客戶包括批發商、電商平臺、企業、餐廳和酒吧等等。
在中國,誰都可以進口葡萄酒,行業準入門檻不高。因此,許多大公司(包括私人公司和部分國有公司)都開始做起葡萄酒生意。這些新入行的公司在前幾年忙于囤貨,期待著葡萄酒消費能夠隨之增長,致使進口數據與銷售之間相關性不高。
中國葡萄酒專家李德美教授指出,“前幾年,一批新資本進到葡萄酒領域,其中不乏一些大手筆的運作,以電子商務為重要銷售方式,這部分產品以價格低為噱頭吸引消費者,期望通過大運作而洗盤。為了能夠拿到更低的價格,進口商與供貨商之間會有一個較大的數量約定,才能拿到那么低廉的價格。”其實,這些酒進來后,應當有相當數量積壓在流通環節,并未實現消費,市場的消費狀態感覺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