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因市場發展多年、消費力道趨緩,近年來一直交不出令人振奮的成績單,使得啤酒大廠紛紛探頭亞洲,期望在世界經濟重心轉向亞洲時,再得商機。
市調研究機構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指出,亞洲已成為全球啤酒業最具成長動能的市場,在大量年輕人口和旺盛消費力支撐下,未來五年將囊括全球近三分之二的啤酒市場。以中國大陸為例,憑借整體消費能力的成長,加上人口優勢,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場,占全球銷量四分之一,根據麒麟啤酒公司的調查,截至2013年,中國大陸的消費力已達到美國市場的兩倍、日本市場的八倍。河南省酒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路東梅介紹,光是河南省就有超過一億的人口,啤酒消費規模將近二十億人民幣,為中國大陸第二大市場,而肥沃的領土總吸引兵強馬壯的軍隊攻陣?粗刂袊箨懴M勁道,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美樂啤酒(SABMiller)等外商啤酒公司紛紛進駐,價格親民加上口味新穎,讓這批外來客迅速打擊當地啤酒業,曾為中國大陸啤酒業四強的河南開封亞太啤酒有限公司,就在這波大戰中,正式走入破產程序。然而這波土洋啤酒業者的激戰,卻在2014年急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這是中國大陸啤酒市場十六年來第一次出現銷量萎縮現象。根據臺灣煙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臺灣煙酒)總經理林贊峰分析,中國大陸消費者近年來傾向酒精濃度高的產品,市售啤酒酒精濃度從2vol%到5vol%,以銷售量看,啤酒銷售量自然是減少,但無法否認的是,在外商眼里,中國大陸啤酒市場榮景已宣告結束。
搶版圖
東南亞瘋圈地運動
為補足失去的市場商機,搶奪亞洲未開發市場,啤酒大廠紛紛以興建啤酒廠、企業并購兩大途徑,在東南亞開始“圈地運動”擴大規模。持續成長的緬甸便成為主要戰場,根據亞洲開發銀行評估,倘若緬甸政府持續積極引進外資,則緬甸年度經濟成長率可能擴大至9.5%上下,并在2030年達到泰國目前人均GDP水平。而在2009年到2013年間,緬甸啤酒銷售量已成長14%,突破兩億六千萬美元,隨著經濟起飛,預估至2018年將成長至六億七千萬美元。這樣的市場氛圍,讓全球兩大啤酒制造商海尼根(Heineken)與嘉士伯(Carlsberg)的版圖之戰正在緬甸上演。今年五月,嘉世伯在緬甸啟用了一座價值七千五百萬美元的釀酒廠。海尼根隨后跟風,也在六月宣布,將在緬甸打造斥資六千萬美元的釀酒廠。嘉士伯在緬甸的投資,選擇與緬甸Myanmar Golden Star公司聯合建設,占股比例分別為51%和49%,將主要出產嘉士伯啤酒(Carlsberg Beer)、樂堡啤酒(Tuborg Beer)和佑瑪啤酒,并首先向仰光、曼德勒和毛淡棉等大城市進行營銷。海尼根越南區負責人Leo Evers表示,海尼根進入越南啤酒市場近二十五年,越南已成為海尼根繼美國、法國之后的第三大市場。由于緬甸與越南的人口組成非常接近,因此海尼根相信,亞洲下一個啤酒藍海,就在緬甸。
搶進新興市場
臺灣煙酒著眼越南
不讓緬甸專美于前,越南市場表現的確不俗,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數據顯示,越南目前共約有四百家大小啤酒廠,分布至全國省分,市場規模約36.7億美元,成長速度約15%。據市場研究組織Eurowatch分析,2013年越南已售出人均飲用啤酒量為32公升,預計至2025年這數字將可能上升至56升。面對日益蓬勃的亞洲市場,林贊峰苦笑說:“過去臺灣啤酒也曾想揮軍亞洲版圖,但面臨臺灣啤酒市場的變遷,并無多余心力,只好用出口方式銷售臺灣啤酒,但進口到它國衍生的稅收及運費,都讓臺灣啤酒在價格上無法與當地啤酒競爭,因此外銷成績一直不亮眼”。為打破國際市場無法開發僵局,今年五月臺灣煙酒公司董事長徐安旋表示,臺灣煙酒將攜手日本啤酒巨擘三寶路(SAPPORO),透過三寶路越南啤酒廠代工生產,進入東協市場,期待與外資的合作,能讓“臺灣自產啤酒”不被“世界啤酒大戰”屏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