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疫情時代,“直播帶貨”無疑是當前最火爆的話題,它展現出了“互聯網+”的巨大優勢,一部智能手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直播帶貨的生態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一是7月1日,中國廣告協會發布的國內首份《網絡直播營銷活動行為規范》正式實施,其側重為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的商家、主播、平臺、主播服務機構和參與營銷互動的用戶等主體提供行為指南。
二是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近日發布《關于對擬發布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擬新增10個新職業。其中,在“互聯網營銷師”職業下增設“直播銷售員”工種。
三是19名電商主播近日獲得了浙江義烏市人力社保局頒發的“電商直播專項職業能力證書”,成為全國首批“持證上崗”的職業主播。
同時,直播行業的某些亂象讓人頭疼,例如圍繞直播帶貨衍生而來的數據造假、假粉服務,每一項服務都明碼標價,甚至每場直播銷售的成交額都可以造假。
那么,直播帶貨究竟為酒類電商帶來哪些變化?面對現實中的亂象,如何解決?直播賣酒的大路到底在何方?
1、直播帶貨的火與熱!
直播帶貨由來已久,2016年淘寶直播就已上線,在2019年之前一直處于靜默發育階段。直到受今年新冠疫情影響,線下實體經濟重挫,給了線上直播帶貨大放異彩的機會。眾多廠商一擁而上,其中不乏酒類企業。
今年1月“淘寶一姐”薇婭直播賣飛天茅臺,500瓶售價1499元的飛天茅臺在1秒內售罄;
4月10日晚,羅永浩直播首次嘗試賣酒,與之合作的白酒企業是谷小酒。數據顯示,谷小酒上架90分鐘的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
6月4日晚,1919董事長楊陵江在淘寶開啟他的直播首秀,直播間觀看人數多達241萬。
6月15日,汾酒遇楊梅品鑒活動在天貓、京東及數家媒體直播,汾酒董事長李秋喜走進直播間,親自為汾酒帶貨。
6月18日晚,耄耋之年的茅臺集團原董事長季克良參與蘇寧易購直播。季克良在他的直播首秀中,與粉絲分享茅臺故事,向觀眾推薦茅臺醇紅白喜宴、茅臺醇·國際米蘭110周年定制款、茅臺醇12星座酒等多款產品。
那么,成為“一時風口”的直播帶貨,究竟能為酒類市場帶“火”什么?
首先,酒類的線上營銷,填補了上半年線下終端店的動銷空白。廠商因為疫情影響日益收緊的現金流得到了緩沖,同時加速了白酒企業電商化、互聯網化的進程,在適應消費趨勢的變化中,酒行業也在不斷進行以市場需求為驅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其次,直播帶貨模式新穎,為酒企的多元化營銷開辟新方向。在與年輕人的交流互動上,邁出了很關鍵的一步。
以谷小酒為例,隨著進駐老羅直播間而被更多年輕人關注,人們喜歡上這款在包裝設計和營銷上都更偏年輕化的白酒,對于很多其他白酒企業來說也是如此,亮相線上直播,擴大了與年輕人互相接觸的可能性。
第三,網紅帶貨的電商渠道與傳統渠道各有優勢,酒企可以放手開發這片藍海,這也是酒企需要積極嘗試的機會。
網紅直播的主要受眾集中在18~35歲,他們看直播、購物的行為,源自于走進直播間自帶的潛在購物欲望與主播和眾多網友之間營造的沖動消費氛圍,相比之下傳統渠道的客戶整體年齡偏大,他們的消費都是目的明確的物質消費。
從主播(薇婭、李嘉琦、辛巴)到社會明星(羅永浩、李薇、劉濤)再到企業家(丁磊、董明珠)甚至縣長、市長……,直播帶貨進入全民狂歡式的野蠻生長階段,一時間,網紅、明星、地方領導、企業大佬,紛紛涌向直播間,快手、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也跨界參與直播帶貨大戰。
直播帶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滋生了頗多亂象,一些運營公司坑企業的套路層出不窮,防不勝防:比如,個別的主播運營公司專門瞄準企業騙“坑位費”;有的主播與企業簽訂保底銷售合同,采取刷單沖業績和批量退貨的“騷操作”;還有流量造假之類的手段……
可以說,坑位費+流量費+低價合同,一場直播讓企業和商家能拿到的收益微乎其微,甚至還會賠本。人氣造假、虛假交易、售后缺失、產品質量不過關以次充好等現象,造成的真相更多是,全民狂歡后的直播,只賺到了眼球和吆喝,商家沒賺到錢,貨還都在倉里。
目前,部分酒類企業開始選擇普通主播做常態化運營,如郎酒、汾酒的淘寶直播已經進入常態;還有一些企業開辟新的業務板塊,如酒仙網培養自己的員工做主播。
2、重拳出擊,從風口到“貼地飛行”
直播帶貨存在的市場缺陷,需要監管+技術兩個層面的修補。讓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已經開始對電商和直播進行規范與整治——
5月開始,部分天貓商家陸續收到北京稅務部門發送的補繳近三年漏報稅款的通知,這意味著以往那些靠刷單而形成巨大“虛擬銷售額”的,將面臨巨額稅款,甚至可能會因此破產。
有行業人士指出,“補稅是反刷單的有效措施之一,由此看來,對于電商來說,尤其是那些以公司名義,有合格營業執照來賣貨的商家,其銷售情況在稅務部門應該都有對應的統計數據,因此那些有僥幸心理的商家需要提高警惕。”
同時,為規范直播帶貨行為,中國商業聯合會媒體購物專業委員會5月18日起草了《視頻直播購物運營和服務基本規范(征求意見稿)》,對直播帶貨的從業人員、商品質量、經營管理、服務和監督管理等多方面提出要求。該委員會還起草了《網絡購物誠信服務體系評價指南》,正式的基本規范和指南預計將于近期發布執行……
事實上,電商規范化是直播帶貨發展的必然。相關法律法規需對電商直播的板塊盡早補充完善,廣告法、電商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要相應打通,實現跨部門聯動。隨著制度框架的不斷完善,直播帶貨行業正向著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帶貨活動受到的法律限制也將可能愈加清晰、細致。
對參與直播帶貨的生產經營者、直播平臺和帶貨主播而言,未來也應當在帶貨活動的交易安排、運營、管理和實踐的各個環節增強合法合規意識,主動規范帶貨行為,提前防范潛在風險。
在酒說看來,直播帶貨的商業模式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們的欲望。直播這個行業正處在爆發式增長階段,必然會伴隨某些受利益而來的亂象,但最終會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直播帶貨未來的方向可能是針對精準的人群,做更精準的產品推薦。直播帶貨將對主播有更高的要求,主播也需要走更專業的路線。希望直播帶貨可以加強行業自律性,同時結合逐漸完善的法律法規,消除消費者和商家的負面印象,迎來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