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司最近對外的宣傳口徑也可以觀察到同樣的動向,主要強調國窖1573的市場空間。例如5月15日,公司對外披露的國窖1573發展目標:2018年國窖1573要翻倍實現100億元銷售,2020年要超過200億元,未來1573的銷量要達到2萬噸以上——這是管理層對老窖的未來所押的寶,意圖依靠國窖1573的高速增長,超越洋河,重回白酒業第三。
國窖1573能否高增長
中國高端白酒主要就是茅臺、五糧液和國窖1573,其他品牌暫時產能還太小。高端尤其是茅臺確實有明顯的供需缺口,誰能承接這種需求溢出,誰就可能獲得大發展。那么,關鍵問題來了,國窖1573的產量有沒有可能實現高增長,最終達到2萬噸以上,承接茅臺的溢出需求,甚至直接從茅臺手中奪過部分需求?
老唐曾撰寫過《老窖的成長困境》(刊發于2014年4月18日的《證券市場周刊》),用公司采購的高粱數據,反推國窖1573的產能約3500噸。而且,未來數十年,這一產能不會有太大的增幅。事實上,直到2016年10月11日,公司官方資料也是一直這樣對外披露1573產能的:基酒產能為3000噸/年。
2016年年底之后的對外披露,公司刪去了關于3000噸/年的表述。為什么呢?通過對公司披露的各檔次銷售量數據觀察,就會發現2015年國窖1573銷量已經達到2900噸,而2016年又實現了國窖1573收入的近乎翻倍增長,即便考慮提價因素,2016年國窖1573的銷售量也已達4000-5000噸。在2017年,國窖1573的銷售收入提升至2015年的三倍,公司半遮半掩承認的銷售量也有6000-7000噸了。
也就是說,是實際銷售量逼迫老窖轉變了宣傳口徑,從早期的“產能稀缺,只有3000噸”,到接近或超過3000噸后強調“基酒產能3000噸,商品酒數量不止3000噸”,再到現在干脆刪掉產能限制表述,聲稱已經從技術上突破了產能限制,未來國窖1573產量可以達到2萬噸以上。
回想五糧液(000858.SZ)的產能提升之旅,上世紀80年代擁有3000噸五糧液產能的五糧液集團,通過二三十年時間,大力投資建設“十里酒城”,使公司固態釀酒總產能超越20萬噸,最終具備了2萬噸五糧液的供應能力。
五糧液通過總產能規模來提升高端產能,而瀘州老窖擁有百年以上窖池數量在過去幾十年里沒有發生變化。在2017年以前,公司也沒有大規模擴建產能,因此,國窖1573供應能力的暴增,或許只能有幾種可能性:第一,瀘州老窖的釀酒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單窖產量飆升數倍;第二,收購其他家符合國窖1573標準的基酒;第三,降低酒質要求,增加產量。
如果是第一種可能,那將是白酒業的驚天動地的大新聞,事實是沒聽說;如果是第二種可能,外購。雖然瀘州老窖一直有外購酒精和低端基酒的傳統,但高端基酒對于各大白酒企業都是鎮企之寶,對外出售的幾率非常之小。更何況,除了幾家知名濃香上市公司之外的其他企業,擁有的百年老窖基酒本來也微乎其微,就算全賣給瀘州老窖,頂多也就能給1573增加幾百噸基酒;如果真是第三種可能下的增長,對國窖1573“可以品味的歷史”品牌內涵究竟是提升還是傷害?對公司價值究竟是增加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股東深思的問題。
個人判斷,國窖1573產銷兩萬噸,很可能是管理層放出的營銷衛星,老窖管理團隊有此先例。早在2014年4月中旬,公司就曾對股東放過這樣一個衛星:2013年原定目標營收是140億元,實際完成104億元。同時,已知2014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50%-60%。對于白酒而言,一季度天冷且包含春節和為清明及五一備貨的訂購,歷來是白酒行業的銷售旺季,業內素有一季看全年的說法。老窖自2008-2013年,一季度占全年營收的比例最低是2011年的25%,最高是2008年的33%。我們有理由相信,理性的管理團隊,在已知2014年第一季度銷售數據不足16億元的情況下,對股東預測全年銷售數據,應該在47億-63億元之間。然而,2014年4月,管理層告訴股東:2014年公司計劃營收達到116.33億元,同比增長11.52%——最終全年營收53.53億元,同比下降48.7%。
綜上所述,被瀘州老窖寄予厚望的高端增長,其生產能力是存疑的,還需要觀察。再考慮到2017年公司首次提出重點發展養生酒的戰略,瀘州老窖的發展前景開始有些撲朔迷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