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白酒銷售逐漸步入淡季,眾多白酒企業卻反常地開始了新一輪的漲價潮。其中包括第八代經典五糧液、洋河的“海天夢”系列、郎酒青花郎以及53°青花汾酒。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漲價潮主要以一二線酒企為主,三四線的區域性酒企和小微酒企卻鮮有出現。在這背后,是白酒行業擠壓式增長下日漸清晰的寡頭化格局。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01、寡頭化格局凸顯
在頭部的白酒品牌當中,在茅臺成了產品和品牌的同步提升的同時,其終端售價的高企和一貨難求,也為其他一線白酒品牌預留了市場空間。
申萬宏源在今年4月發布的研報中稱,整體來看,茅臺普遍缺貨,價格強勢;受益于茅臺缺貨和價格向上的情況,五糧液、國窖1573等品牌價格也跟隨上移。次高端白酒多穩中向上,備貨充足,不同品牌表現分化,名酒集中趨勢明顯。
這一背景基調下,基于高端白酒市場有限的容量,白酒行業的擠壓式增長以及名酒頭部效應逐漸顯現的行業馬太效應,中小型白酒企業以及部分區域性白酒企業的生存面臨著一定的挑戰。
從目前已發布財報的19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里,可一窺端倪。
2018年,這19家公司的總營收達到了2086億元(人民幣,下同),占國內白酒營收總額近40%,同比增長近30%,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兩倍多。
中國酒業協會的數據則顯示,2018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為1445家,完成釀酒總產量871.2萬千升,同比增長3.14%。
在總產量沒有大量增長的情況下,頭部企業的營收和利潤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生動說明了白酒行業寡頭化的來勢洶洶。
02、區域名酒的全國化和高端化
在全國性酒企中,除了茅臺、五糧液和洋河之外,營收在百億左右的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古井貢酒緊隨其后。再往后排則是包括水井坊、西鳳、今世緣、口子窖等營收在50億左右的區域型名酒企。
隨著行業內的擠壓式增長以及一線品牌中低端產品的下沉,這些區域名酒企業也存在著掉隊的風險。
山東溫河王酒業集團總經理肖竹青告訴時代財經,區域型白酒當下面臨的最棘手問題,就是如何抵擋全國型名酒的入侵以及如何穩固自己的商業網絡。
而目前,國內很多區域型酒企都將突破的方向放在了全國化擴張和產品的中高端化上面。今年以來,郎酒、今世緣、衡水老白干等知名的區域名酒企,相繼公布了全國性的擴張計劃。
其中,洋河酒業是擺在眾多區域性酒企面前的一個成功案例。2007年,洋河的營收為17.6億,到了2018年,其營收增長至241.6億。
不過,雖然區域酒企有著全國化擴張的欲望,但他們卻不一定能夠復制洋河的成功。
白酒分析師蔡學飛認為,洋河的成功來自于大單品的品質創新戰略以及渠道扁平化團購資源的深度挖掘。他對時代財經表示,目前這兩個戰略已經是行業的主流模式,環境與企業都不一樣,但是實現產品結構高端化與市場“泛全國化”確實是區域名酒企面對一線名酒擠壓的有效突圍路徑。
除此之外,擁有著大量消費人口和較高經濟體量的江蘇省,也為洋河的擴張奠定了一定的擴張基礎。在2018年洋河的總體營收中,江蘇省內、省外的收入分別達到116.12億元和115.75億元,江蘇一省的銷售收入完全撐起了洋河總營收的半壁江山。
03、小微酒企“行路難”
大型的區域酒企尚有放手一搏走向全國的希望,而對于體量更小的三四線酒企,尤其是小微酒企來說,眼下解決生存問題的迫切性要遠大于發展的壓力。
“很多酒廠老板并沒有長期做大的想法,白酒只是他們經營中的一棵搖錢樹。”一位在甘肅省天水市某縣級酒廠工作的人士這樣對時代財經感嘆。
在他看來,經營者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是這類酒企的一大通病。“很多縣域的小酒企的現狀都很相似,他們往往依附一些當地較為出名的大企業,而這些企業業務較廣,并不限于白酒,為了其他業務的發展,還經常從白酒業務‘抽血,支持其他業務。”
此外,缺乏穩定的經營方向,酒廠眾多,力量分散,也是該類酒企面臨的問題之一。
該人士說:“我們廠之前是國有企業,但在改制成私企后,就經歷了兩次轉手。每次轉手,廠里運行方向就要調整。這種情況,怎么可能穩定經營?而且我們市幾乎每個縣區都有酒廠,看著品類繁多,但力量分散,各家的渠道、資金和品牌沒辦法形成集群優勢。如果能一起掏錢做渠道、打廣告,可能會容易的多。”
時代財經了解到,目前在該市,存在著七八個大小不一的酒廠,從銷量來看,這些酒廠每年的銷售額大多集中在幾百萬元,幾乎沒有千萬級的企業。
當被問及如何尋求發展前景時,他則顯得較為悲觀,“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喝本地酒的人數的減少以及喝外地酒人數的增長。現在(本地消費者)中高檔消費都集中在五糧液、劍南春,低檔一點的就是臨市產的金徽酒。”他擔憂,長期下去本地的白酒品牌可能會被消費者拋棄。
該人士還向時代財經透露,他們也嘗試了很多方法,用以增加酒廠的營收。“曾經考慮過給一些大酒企做代工,幫他們做貼牌酒。但這類業務基本上沒有太多技術含量,等于收取中間的加工費,利潤太低,沒多久我們就放棄了。而且像我們這樣的酒廠雖然小,但大多是當地政府一直扶持的品牌企業,如果不產本地的品牌酒,也有可能失去當地政府的支持。”
局限于狹小的市場、缺乏統一的品牌宣傳、外來強敵環伺,這樣的產業格局下,想要將小微酒企存活下去,或是培養成為地區性知名酒企甚至是全國性酒企,確實不甚樂觀。
04、機遇
危機中,很多人選擇了抱團取暖。
去年10月,今世緣和景芝酒業通過合資入股的方式聯姻,雙方希望通過此次合作,互相彌補渠道上的不足。此后,景芝有希望借助今世緣的網絡進入江蘇市場,今世緣則可以借景芝進入山東。
幾乎在同時,四川省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也宣布有意出資入主四川省宜賓市敘府酒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敘府酒業),并持有敘府酒業51%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
在該消息傳出時,敘府酒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澤軍曾對外表示,之所以成立這家抱團式企業,其目的在于統一宜賓當地酒企的生產、銷售、品牌與質量標準。“做不到這個統一,宜賓酒的牌子就打不出來”。
除此之外,白酒界一直存在著白酒行業正在向啤酒行業靠攏的說法。經過長市場整合,國內啤酒的市場份額已經為少數幾家企業占據,而中小啤酒企業要么被全國性啤酒企業并購,要么就在細分市場謀生。
不過相比啤酒行業,白酒行業似乎還遠未達到啤酒那般的寡頭態勢。行業內的競爭對于部分小酒企來說,尚留有一部分回旋的余地。
蔡學飛表示,國內白酒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與政府關系緊密,大多有穩定的消費基礎,這就延緩了行業內的洗牌和并購的進程。“目前來看,一個區域的白酒市場往往會形成5家全國品牌+1個省級品牌+N個特色小微型酒企的格局。”
的確,白酒品類、市場區域和價格段繁多,各個維度也都在存在著不同類型的企業,比如勁酒在保健酒領域以及江小白在年輕化小酒領域等等。相比啤酒,白酒企業會有著更大的生存空間。
但蔡學飛也認為,對于大多數區域酒企來說,未來依然不容樂觀。可能的突圍路徑是差異化的體驗營銷,建設酒莊經濟,其次是徹底轉型為名酒的供應商,成為產業鏈的一部分。“針對后面一種,雖然不是最好的辦法,但確實是中國白酒產業鏈分工協作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