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開始,我國酒水行業就進入下滑通道,連續幾年動蕩調整,2016年以來白酒行業復蘇跡象明顯,尤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亮眼,那葡萄酒行業企業業績表現如何,白酒復蘇后葡萄酒行業復蘇還有多遠呢?
行業整體業績不佳
截止目前,幾乎所有葡萄酒上市公司都公布了2016年全年業績和2017年一季度財報,總體來看,葡萄酒國產品牌的業績仍不太理想。
對于2016年全年業績,國產葡萄酒第一大品牌張裕A全年營收47.18億元,同比增長1.46%,凈利潤9.82億元,同比下滑4.62%。另一國產葡萄酒巨頭中國食品旗下長城葡萄酒2016年銷量下滑9%。此外,中信國安葡萄酒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中葡酒業”)2016年營收2.65億元,同比下滑12.7%,凈利潤1275.5萬元,同比下滑17.96%。更有甚者,通天酒業2016年實現營收2.71億元,同比下滑7.6%,并出現了9329.1萬元的凈虧損,同比下滑1073%。
只有威龍股份和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葡酒業”)兩家企業出現業績增長,威龍股份2016年營收7.82億元,同比增加5.98%,凈利潤5878.99萬元,同比增加40.62%。通葡酒業2016年營收5.94億元,同比增加25.13%,凈利潤207.1萬元,同比增加334.79%。
國產葡萄酒品牌2016年整體來看四減兩增,仍不景氣,而2017年一季度的業績也不盡理想。國產葡萄酒龍頭品牌張裕2017年一季度實現營收18.97億元,同比增長0.76%,凈利潤5.17億元,同比下滑4.82%。中葡股份2017年一季度出現2250.2萬元的凈虧損。
而葡萄酒2016年和2017年一季度的不景氣是延續前幾年葡萄酒行業的連年頹廢態勢。以最大的國產葡萄酒品牌張裕來看,其2011年-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9.07億元、17億元、10.48億元、9.78億元、10.3億元、9.82億元,幾乎連年下滑。2011年-2016年的毛利率分別為76.1%、75.2%、68.6%、67.0%、67.5%、66.6%,也不斷下滑。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自2013年以來我國酒水行業整體業績下滑,白酒行業尤為明顯,葡萄酒也不例外,作為白酒替代品的進口葡萄酒高速增長,而國產葡萄酒頹勢難改。
確實,進口葡萄酒的沖擊是造成國產葡萄酒企業業績不景氣的首要因素。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5年進口葡萄酒數量5.83億升,同比增長42.4%,金額166.1億元,同比增加21.9%。2016年進口葡萄酒總量6.68億升,同比增加14.7%,金額199.3億元,同比增加20%。而與之對應的國產葡萄酒2016年產量11.37億升,同比下滑1%,是自2013年以來的連續第四年下滑。
此外,雖然2016年進口葡萄酒增速放緩,但進口葡萄酒的沖擊依舊沒有減弱,反而競爭更加激烈。資料顯示,國產葡萄酒一直以來主打幾十元到一百多元的中低端市場,而進口葡萄酒最初以高端酒進入,但逐漸向中低端發力,近幾年有大量的平價葡萄酒涌入中國市場,與國產葡萄酒形成激烈的競爭。
對此,酒行業專家蔡學飛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16年進口葡萄酒的增速下滑只是擠出了進口葡萄酒的泡沫,隨著葡萄酒消費人群的改變,葡萄酒市場回歸理性,美洲等地區的高性價比葡萄酒在中國備受歡迎,這對國產葡萄酒形成更強烈的沖擊。
而國產葡萄酒連年不景氣還有其自身的原因。蔡學飛介紹說,長期以來我國國產葡萄酒品牌存在消費者教育不到位的問題,葡萄酒產品線混亂,消費者認知錯位導致產品的辨識度很低,價值感偏弱,所以很多消費者不選擇國產品牌。
“再次,國產葡萄酒在渠道層面是典型的代理制渠道,太過于依賴渠道經銷商,這使得企業在利潤分配、市場投入、品牌宣傳、價格體系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使得企業的效率太低,并且太過依賴渠道又使得生產廠家話語權較弱。”蔡學飛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