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上海貴酒(巖石股份)披露的2024年年報顯示,營收同比暴跌82.54%至2.85億元,凈利潤虧損達2.17億元,糟糕的表現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將由“巖石股份”變更為“*ST巖石”。
同時,隨著2023年年底海銀系700億元暴雷,上海貴酒實控人韓宏偉、韓嘯父子在2024年9月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上海貴酒的復蘇之路蒙上了厚重的陰影。
企業衰落只是結果,不是原因。為此佳釀網將從三個方向解讀上海貴酒面臨的困局。
經營失速,全維度指標亮紅燈
年報的各項數據顯示,上海貴酒已經處于風雨欲來風滿樓的狀態。
2024年上海貴酒營收同比暴跌82.54%至2.85億元,凈利潤虧損達2.17億元,經營狀態每況愈下。
2024年上海貴酒酒類業務整體下滑83.51%。其中占公司酒類銷售78%的醬香營收2.11億元,驟降84.57%;濃香營收為0.51億元,同比減少64.85%;其他酒同比下滑58.81%,果酒、酒類用品幾近歸零,降幅分別達94.83%、96.29%。
2024年,上海貴酒已難以自我造血,經營活動虧損0.75億元,被迫向大股東借款0.52億元用于企業經營。
截止到年末,公司只有0.18億元的現金儲備,已經到了無法給員工發工資、繳納社保與上繳稅收的境地。
在行業下行周期,經銷商數量最能反映市場對一個企業的信心。年報披露,截至年末,公司經銷商數量為772家,減少了3693家,同比驟減82.71%。
由于資金緊張,上海貴酒2024年內部人員減少、生產環節及新建廠房施工均已暫停;對外供應商貨款、銀行借款等債務違約引發訴訟,導致主要銀行賬戶被司法凍結、部分資產被法院查封。
中興財光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對公司2024年度財務報表進行了審計并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保留意見共涉及3類事項:關聯方及關聯交易、訴訟事項、存貨監盤。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經是上海貴酒連續第三年被審計機構“保留意見”。此前,上海貴酒分別因為“疑似關聯方交易金額0.62億元”“立案調查尚未有最終結論”而被審計機構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2025年,上海貴酒提出積極推動基酒生產銷售與大客戶定制業務,然而在如今縮量競爭時代,各大基酒廠都陷入訂單減少的困局,只有1600噸醬酒產能的上海貴酒難以與數萬噸產能的基酒大廠抗衡。
如今,酒業依然處于深度調整期,除非遇到白衣騎士,處于資金鏈緊張、財產被凍結的上海貴酒需要做重大變革才有可能重拾舊時榮光。
任何創新,必須符合行業規律
上海貴酒興于模式創新,也敗于模式創新。
有機構與多位上海貴酒老員工接觸后發現,其業績暴漲背后,離不開韓宏偉開創的新玩法——擺脫傳統白酒經銷商模式,不斷招募員工,然后變相發展成經銷商。
老員工趙宇回憶,2019年韓宏偉剛收購酒廠,高薪招聘員工但遲遲不出業績后,推出過一個策略,一個銷售經理打款5000塊,就能從公司拿價值5000塊的酒,還能拿到4500塊的工資加1000塊的獎勵,公司還給交社保公積金。
這對于員工來說,雖然每月工資都要提前墊資,但可以免費獲得大量白酒,是筆“穩賺不賠”的買賣。
金錢是世間最美麗的誘惑,引得無數英雄盡折腰。
在利益的驅動下,有人拿出多年積蓄,有人向親朋好友借錢,加入上海貴酒,變相成為其經銷商,在其業績增長中扮演關鍵角色。
此外,如果員工組建團隊,每月打款達到規定額度,上海貴酒會以人越多,打款越多,回款金額越高,給團隊管理者的獎勵也越豐厚。
各大有斗志的員工瘋狂擴建團隊。員工劉永強指出,團隊會批量從農村購買大量身份證,偽裝成“新入職員工”,還給辦理社保、簽訂勞動合同。
他所管理的分部,打款后能拿對應金額的酒和獎勵的酒,即便把酒以一兩折的價格賣出,也能賺錢。
當時,上海貴酒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月入兩三萬很正常,作為省總經理,劉永強一個月收入最高能到10萬。據他了解,有省總一個月能有30萬收入。
這造成上海貴酒經銷商數量激增,光2021年與2022年就分別增加了2800多家與1000多家。
從2020年到2023年,上海貴酒成為醬酒熱風口上的豬,營收從0.80億元增長到16.29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73.42%,可能是增速最快的中國酒企。
一時間,上海貴酒被稱為酒業“黑馬”,獲得了無數鮮花與掌聲。
2023年11月中旬,時任上海貴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鄢克亞在一次公開活動中表示:“我們現在總體規模還不是特別大,依然在高速成長期,因此我們強調品牌、渠道和市場的投入,這也是消費品企業從0到1再發展到更大的必經過程。”
然而,上海貴酒起勢非?,衰退得更快,從高峰到波谷只用了一年時間。
有行業專家認為,上海貴酒的“經銷商”帶著年薪百萬的心加入,很少有人用心做市場培育,產品主要在各級“經銷商”的庫存中流動,較少走進消費者餐桌。當醬酒回歸理性,沒有品牌積累的醬酒產品無法獲得酒商青睞時,上海貴酒也難以把員工轉化成經銷商,最終在2024年業績驟降。
放眼整個酒業,眾多曾經紅極一時的白酒品牌都是在數年時間最終凋零,上海貴酒只用一年就陷入難以給員工繳納社保的境地,在酒業中少有,值得深思。
上海貴酒應該多多向酒業前輩學習:有的吸收法國波爾多先進酒業運營理念,用15年時間,耗資超過百億元,打造了世界級酒莊,成為如今品牌營銷、消費者培育的重要推手;有的十年如一日打造君品文化,從“崇道、務本、敬商、愛人”等核心價值觀出發,用人格彰顯酒格,不斷從精神思想上與核心消費者共鳴;有的斥巨資打造美食研究所,通過“美食+美酒”探索酒業消費新場景。
在如今擠壓式增長的大背景下,酒業需要酒企勇于創新,探尋出新的模式,服務好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但成功的酒業創新,必須以消費為核心,以傳承千年白酒文化為經緯,任何戰略戰術都要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然后通過降低流通成本、打造新消費場景、賦予消費者新的價值體驗,才可能創造出酒類新模式。
快速投資回報PK長期主義,資本永遠被酒業革命
上海貴酒如今的命運,從韓宏偉開始創業就注定了。
據了解,退伍轉業至國企的韓宏偉下海后,拿著借來的1萬元創辦了一家鋼材經營部。
此后,韓宏偉不斷變換賽道,在2004年發起成立上海市河南商會,后來以此為基礎成立豫商集團。地域商會形成類似信用平臺,以民間借貸的形式拆借互助,這讓韓宏偉體驗到了金融生意的復利“魔法”。
韓宏偉隨后建立起集實體投資、金融服務和商貿為一體的海銀集團,最終形成知名金融資本——“海銀系”。巔峰時期,韓宏偉、韓嘯父子通過“海銀系”控制近千家公司,涉足領域則包括私募、基金銷售、小貸、期貨、擔保、保理等業務。
可以說,從打工人到億萬富翁,韓宏偉更多是資本運作,追求投資回報率。
2015年,海銀系入主巖石股份,后者經歷了四次更名。
品牌名稱是企業苦心經營多年的核心資產,很少有企業做變更。巖石股份的四次改名,可能是想搶抓行業熱點,實現在資本市場的快速上漲。比如2015年P2P成為行業風口,5月公司更名為匹凸匹后,迎來連續6個漲停板,市值增長超過300%。
巖石股份在2019年進入醬酒領域,也延續了搶抓風口的傳統。
當時,在茅臺的帶動下,醬酒幾乎到了沾醬就漲的境地,吸引了巨人集團、融創中國、修正藥業、山東史丹利等業外資本涌入。
2021年08月01日,《南方周末》在《資本圍獵茅臺鎮》指出,投資100億元,在別的行業、別的地區,或許可以改變游戲規則,但在現在的仁懷,“100億,不算個數字”。
巖石股份跟隨資本的大潮,成為圍獵仁懷的一員,后更名為上海貴酒,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經營上,上海貴酒依然保持著做金融保險的風格。
據鳳凰網《風暴眼》報道,不少上海貴酒高管有從事金融、保險的經歷。
比如上海貴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此前的直營線負責人徐勇,曾任前海人壽上海公司總經理。
在2022年徐勇離職后,丁銀接任,負責直營線業務。丁銀此前從事P2P行業,曾就職于e租寶,根據裁判文書網,在2017年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判刑兩年零九個月。
這些高管比較擅長品牌營銷。
近年來,上海貴酒從合作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到登上芒果TV《乘風2023》《披荊斬棘3》,再到獨家冠名浦江游輪“上海貴酒號”,廣告覆蓋徐家匯大屏、白玉蘭廣場、觀光巴士等核心地標及戶外媒體,還嘗試數字化營銷,在“618”期間推出AI主理人“貴小美”,逐步打響了品牌知名度。
但如今酒業提倡木桶理論,需要從產能擴建、渠道建設、品牌營銷等方面全方位發展。
在產能上,上海貴酒只有1600噸,放到整個仁懷產區,也難以進入前列。如今噸位決定企業地位,上海貴酒受產能限制,難以儲備大量優質老酒,不利于后續產品打造。
在市場拓展中,當下各大名優醬酒企業在打響C端爭奪戰,通過開展品鑒會、舉辦音樂會、打造品牌節,提高與消費者之間的黏性互動。但是,上海貴酒依然倚重員工囤貨,沒有開拓出強有力的根據地市場,自然當行業競爭加劇,2024年營收就驟降超過80%。
隨著2023年年底海銀系700億元暴雷,韓宏偉、韓嘯父子在2024年9月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上海貴酒的復蘇之路蒙上了更加厚重的陰影。
酒業雖然長坡厚雪,但能夠成功進行產業整合的資本卻很少。因為酒業非常講究傳承與傳統,需要在品牌打造、消費者培育、企業文化建設、市場開拓等各個方向共同努力。而資本運營者經常是偏科生,在長久的發展中短板會拖累企業經營。
同時,他們追求快速的投資回報,與講究長期主義的酒業有沖突,經過幾年試探,最終酒業的長期主義打敗了資本的投資回報率。
無論資本規模大小,想要在酒業發展中實現財富增值,必須要有敬畏之心,所有決策都要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然后通過多年的堅守才可能獲得回報。
因此,追求快速投資回報的資本,不適合酒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