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一季度已經過去,2017年白酒行業毋庸置疑地成為了豐收年,但究竟銷售多少?外界很是好奇。
有行業數據顯示,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統計是2781家,累計銷售收入超過90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0.45%,累計實現利潤1314.03億元,同比增長27.24%。具體來看,白酒行業在一線名酒量價齊升的帶動下,二線酒企及區域龍頭業績增長,行業競爭依然殘酷。另外,啤酒行業難言回暖,啤酒消費市場連續四年下降。而葡萄酒行業則連續五年下降,仍然沒有走出底部運行的狀態。
伴隨著白酒龍頭企業貴州茅臺、瀘州老窖、洋河等企業加大葡萄酒行業的投資,葡萄酒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勵。
據了解,2017年1月份-12月份,全國釀酒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為7077.41萬千升,同比增長3.31%,其中飲料酒產量是6050.13萬千升,同比增長0.97%。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王延才在酒協年會上表示,上述數據可以認定為中國酒行業回暖的趨勢明顯,高端名酒與區域龍頭品牌集中度高,全行業穩定向前發展。尤其是白酒行業,2017年在一線高端名酒的帶動下,諸多二線名酒品牌快速走過調整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
對于當前酒行業的特點,王延才表示,新時代的中國酒業通過主動適應經濟的新常態,堅持創新驅動,加快智能轉型,努力提質增效,進行大量的有益探索,繼續保持了行業發展穩中有進的向好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規模以上酒企去年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雙增長,但細分來看,2017年飲料酒總量增長不到1%,白酒、啤酒和黃酒這3個酒種的市場表現和容量總體趨穩,行業兩極分化突出。
“在消費的領域,消費都在向骨干企業、優勢品牌企業集中。2017年酒行業經營加劇,甚至形成了一種完全的擠壓式競爭的狀態。大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周轉時期,中小企業更加困難,這是酒行業發展的現狀。”王延才表示,小作坊式的企業一直在減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起白酒行業就進入了調整期,經過3年多的調整,白酒企業的產品結構調整有了新的突破。
“2017年以來,一線品牌產品價格回升,產品的銷售量和價體,高端和次高端的產品延續價格回升態勢,是增長的主力軍。在一線高端龍頭的帶動下,諸多二線名酒品牌快速渡過調整期,進入新的良好穩定發展態勢。相比高端和次高端的產品,現在二線還沒有全國化的強勢品牌出現。”王延才表示,在產業和產品結構新變化的條件下,對企業而言,核心是應該把握新時代、新消費、新機遇的宏觀大局,有針對性的制訂好自己的規劃和計劃。
在王延才看來,十三五期間,白酒的產能總體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全國優勢產區擠壓劣勢產區,各產區產能之間呈此消彼長的態勢,產能壓縮逐步減少,白酒的品種、價格、渠道和服務體系的再造已經是無法回避,傳統的流通渠道與新型的互聯網渠道逐步整合,多種渠道并存,流通體系與服務體系加快,多渠道提供服務格局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