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的好,“全世界的酒商不是在中國,就是在來中國的路上”。
這是對現今中國葡萄酒市場的真實寫照。當中國已經成為各國酒商想要搶占的戰略高地,要打好這場戰役,就必須對中國市場進行更為深入的了解與分析。近日,有業內人士向葡萄酒研究(WR)分享了一份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行業分析報告,揭示了近段時間中國葡萄酒市場上的一些趨勢變化。
中國尚處于“非合作博弈”的價格戰階段
從數據顯示看,目前,中國葡萄酒市場總量雖逐年增長,但增幅并不明顯,處于不溫不火的境況,且表現出進口酒蠶食國產酒份額的格局。究其原因,可能是葡萄酒市場總體缺乏動力,尚未具備打開消費增長迅猛的三四線城市的能力。
古話有云“寶劍鋒從磨礪出”,葡萄酒市場也同樣如此。惟有全方位地投入才能真正打開并將新市場收入懷中。在過去,打開新市場這件苦差事都是手握更多資源的國產酒在做,可現在它們的投入在減少;與此同時,進口酒的投入雖有增加,但增加幅度仍有限,且因缺乏資源而較難有效打破市場壁壘。
由此,形成了制約中國葡萄酒市場更進一步快速發力的可能原因。預計,目前這種“非合作博弈”的價格戰還會維持一段時間。
葡萄酒“消費單價”位列全球第四
以葡萄酒進口總金額來進行排名,中國現在已經是全球第四大葡萄酒消費國,這個排名可以說合乎情理;但令人詫異的是,以每升的進口價格來排名,中國同樣位列第四位,高于加拿大、日本、法國等國,僅次于美國、英國和德國。
這個排名表明中國人消費的進口葡萄酒平均每升的價格并不低。分析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目前葡萄酒在中國尚且算不上是必需品,有長期飲用習慣的人很少,所以一旦中國人想要喝紅酒,就想方設法喝略高端級的;二是,大量的高端酒通過海外電商或者非正規渠道進入中國,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所以,中國實際每升葡萄酒進口金額非常有可能達到世界第一。
同時,在調研中也顯示,近一半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將會增加在葡萄酒上的消費支出,這個消費趨勢甚至出現在中國各個年齡層。這說明中國市場正經歷消費升級,隨著消費者可支配的財富日益增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能夠喝到更多且更高品質的葡萄酒,未來葡萄酒在零售價以及銷售量的增長趨勢是順應市場需求的,而一些超低端產品則有可能退市。
更有意思的是,當受訪者被問及傾向于消費哪個價格區間的葡萄酒時,(分別為200元以下、1000元以下和1000元以上三個區間),甚至有70%以上的受訪者表示將會消費更多1000元以上的高端酒。筆者分析,千元以上價位區間的產品,法國酒會擁有極大優勢。同時,澳洲酒在關稅壁壘打破后,零售價有所下降,從而穩守200~1000元的價位區間,并在這一領域趕超法國酒。一方面是澳洲酒具有較強的性價比;另一方面,澳洲酒的酒標對中國消費者而言更容易理解,這有利于培養更多的忠實消費者。
不過,總體而言,現階段中國市場高端酒的爭奪戰還尚未打響,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消費升級的擴大化。
專業買手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取向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