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季有點冷,啤酒市場卻異常熱鬧。
先有外行復星國際入股青島啤酒,然后三大啤酒商陸續傳出漲價消息,啤酒板塊股價也蹭蹭直漲,在這淡季里引起各方的關注。
經過十年發展,國內啤酒產業終于進入了從搶市場到要利潤、從追求量變到質變的轉變新時期。
尷尬的十年滯漲
啤酒仿佛就跟泡面一樣,普通不能再普通了,10年了價格一直難再漲,市場上,3元一瓶的普通綠瓶啤酒、按人頭收費不限量暢飲、吃飯就送啤酒……啤酒企業“賠錢賺吆喝”的現象屢見不鮮。近10年,我國啤酒行業經歷市場飽和、容量下滑、惡性競爭、品牌老化、噸價及利率過低等種種難題,價格一直難于上漲。
于是國內啤酒業常被業界稱之為“貧瘠之地”。然而這塊“貧瘠之地”終于也開花了,受“茅五瀘”白酒帶頭大哥近期紛紛提價的影響,啤酒業也掀起一番漲價波浪。
從可證實的消息來看,這波啤酒漲價的第一槍是由燕京啤酒打響的。2017年12月1日,燕京啤酒(浙江仙都)有限公司稱,對460ml7°P燕京本生啤酒產品的經銷政策作出調整:終端進貨結算價格順漲3元/箱,單瓶零售價格順漲1元/瓶。
接著華潤雪花則稱,從2018年1月1日起,將對部分產品價格進行上調,對包括雪花純生、勇闖天涯、晶尊在內的9款產品進店價格進行上調,幅度在2到10元每件不等,幅度在10%至20%左右,提價產品的規格均為500ml。不過,雪花電商價格倒是沒變。
對漲價,青島啤酒則顯謹慎些。青島啤酒公告稱,公司受2018年包裝材料價格上漲、生產成本增加等壓力,擬對部分區域的部分產品進行價格上調——但并非全部產品,以此部分消化成本上漲壓力,擬漲價部分產品的平均漲幅則不超過5%。
可以說,這是近十年來啤酒企業第一次集體漲價。總結而言,此輪啤酒行業漲價淡季先行,以便檢測市場反應并在旺季前進行調整;提價主要集中在消費量大的華東浙江、華北北京等市場格局較集中地區,有利于提價企業憑借當地消費慣性和品牌依賴度,降低價升量跌之影響;提價對象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高端產品通過新品推廣、換包裝等方式間接提價的可能性更高。
而上一輪啤酒集體漲價,外界對其印象多停留在2008年。2008年雪花、青島、燕京、金星等國內主要啤酒品牌全部漲價,并蔓延至二三線品牌,原因是由于麥芽、啤酒花等原料和人工成本以及2008年北京奧運年營銷成本的上漲等多重因素,很多大眾啤酒零售終端價從2、3元漲到3、4元。只不過,當時漲幅也不是很大。
不過,當前即使青島啤酒的漲幅甚微,當雪花、燕京兩大龍頭紛紛加入漲價陣營時,啤酒行業漲價潮或難于攔住。
業界專家認為,2018年龍頭企業有望陸續提價,提價之后預計會發生兩種現象:其一是龍頭企業可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其二是企業的利潤率有望提升
龍頭企業緣何此時提價?
2016年以來包裝、原料上漲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根據安信證券的統計,2016~2017年,受供給側改革沖擊,啤酒企業主要使用的包裝物價格均加速上升。紙箱價格由2016年下半年開始快速上漲,2017年中最高漲幅曾達到60%以上;鋁板方面,多地鋁板價格均快速上漲,2016年下半年鋁板價格最高漲幅30%,進入2017年后大部分時間保持10%左右增速;玻璃價格指數2016年下半年后增速提升至接近30%,2017年增速保持在10%-30%區間。
以青島啤酒為例,來說明啤酒產品的成本構成。在青島啤酒成本中,包裝材料占總成本比例47.28%,比制造成本和原料成本的占比40%還要高。在青島啤酒包裝結構中,主要是玻璃瓶及鋁制易拉罐,而自2015年來,玻璃價格及鋁價均有較大程度漲幅,截至2017年12月底,浮法平板玻璃價格較2016年底上漲14.42%,較2015年底上漲49.52%;鋁價方面,2017年均價較2016年上漲15.36%,較2015年上漲19.72%。這對青啤噸酒利潤構成較大影響。
而近兩年,啤酒的釀造主原料大麥的成本也上漲約10%。
成本居高不下背后的是國產啤酒企業的營業利潤率一直較低,基本位于15%以下,與國外企業比如百威近29%的利潤率對比,差距近一倍,盈利能力急待提高。
有研究數據表明,中國啤酒行業營業利潤率最高當是重慶啤酒,噸均營業利潤達到437元/噸,顯著高于其他啤酒企業,然而這與百威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華潤啤酒則是198元/噸,青島啤酒189元/噸。在2017年國內高端啤酒銷量占比中,百威最高占比46%,其次是嘉士伯占比17%,青島占9%,喜力占6%,其它多數國啤位置靠后。
因此,這也促使國內啤酒企業要從搶市場份額到要市場利潤的經營思路轉變,強化了啤酒噸價上行的行業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