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供給側”成為熱點詞,供給側改革更是成為代表委員們的熱議話題。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提高供給質量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他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以創新驅動為引擎,實施‘標準化’戰略,提高產品標準與國際接軌,通過‘對路’供給引導消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只有通過創新為消費者提供‘對路’的高品質產品和服務,才能為可持續健康發展贏得‘出路’。”
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中國600萬出境游客,境外消費達900億元人民幣。與往常不同,消費熱點不再是“馬桶蓋、電飯煲、奢侈品”等耐用品,而更多地轉向了“質量好、品牌好、設計好、高性價比”的日用品。透過這份海外“掃貨清單”,以及快速發展的“海外代購”與“跨境電商”,我們再次感受到在當下消費升級時代,我國中低端過剩供給與有效需求之間的瀑布式落差,凸顯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經濟“轉型的良策”,也是滿足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惠民紅包”。 孫明波代表表示:“供給側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通過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擴大增加中高端供給的‘加減法’,將保持經濟結構調整的平衡發展。”
越來越多的人對高品質產品的“趨之若鶩”,背后折射的是“消費者需求升級”。 如何滿足“消費升級”時代的消費者需求? 作為企業界代表,孫明波的回答是:“質”在必得。這個“質”的內涵,就是滿足和引領消費者持續提升且永無止境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因此供給側改革雖然‘著力點’在供給端,但‘著眼點’應該在需求端。消費需求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起點和歸宿,是實現經濟轉型的源泉和動力。 一定要‘以消費者為中心’,站在全球的角度上,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新供給。只要供給‘對路’就會有‘出路’。”
持續滿足并引領消費者“物質和精神需求”,就是供給端要實現的“質”。 要實現供給端對消費端“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雙統一、雙滿足、雙提升,各行業要從“科學加藝術、傳承加創新”兩個方面著手,為消費端制造“驚喜”。從事啤酒行業三十多年,孫明波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啤酒是物質產品,更是精神產品,能取悅人的酒就是好酒。”在他看來,企業只要供給“對路”,就會有發展“出路”。
作為一名多年的“啤酒愛好者”,記者這些年也見證了青島啤酒品種的日趨豐富:黑啤、白啤、鴻運當頭……當說到今年春節因為在微信上發布了猴年版“鴻運當頭” 鋁瓶的照片,而引來不少朋友留要求收藏酒瓶的時候,孫明波代表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說,這正是青島啤酒用“科學加藝術”的態度來打造“好產品中國造”的一種嘗試,也是青島啤酒110多年來贏得全球消費者舌尖選擇的原因之一。“產品與消費者精神的對話,給消費者帶來愉悅感的產品是好產品。而這種愉悅感不僅要看‘顏值’更要看‘氣質’”。
孫明波認為,“顏值”就是產品給消費者帶來的整體外在感受,它包括品牌認知、包裝設計、銷售渠道、消費氛圍、服務便捷化、性價比等;而“氣質”則更多的是產品的內在品質及其獨特性。在一個消費者既追求“顏值”更看重“氣質”的消費升級時代,新供給發力“科學加藝術”的中國造,是必由之路。對啤酒行業而言,不僅要把啤酒看作商品,更要看作是藝術品。啤酒釀造在多數人眼中是嚴謹、理性、有規律、有指標,這在青島啤酒看來只是基礎質量指標,這可以保證產品是合格的、放心的,但不被視為有生命的、有差異化的;啤酒釀造藝術則追求產品是有生命、有特色、有個性、有記憶的。只有這樣的產品最終帶給消費端的體驗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創造價值的。商品的基本屬性在于使用價值,但僅立足于滿足基本屬性的商品一定過剩。提供中高端產品,不僅是企業在新供給下的新機遇和新作為,也是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的保證。
“啤酒盡管是一個講究規;漠a業,但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高性價比的需求就是供給端的轉型命題。”而當記者問到:不同地域的消費者可能會有不同的口感偏好,青島啤酒是否會因此把同一種酒變成不同口味,就像同一種菜,有的地方放辣椒,有的地方加醬油一樣時,孫明波表示決不會如此。“企業要保持規模效益的同時,搭建多品類平臺,不斷開發滿足細分需求的產品、包裝和服務,做到快速迭代;通過大數據研究與分析,依托平臺創新,創造符合消費升級需求的新型購買方式、消費體驗和營銷模式等,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創新供給體系。要實現‘供給側改革的成功’,就是要依靠市場的力量激活創新活力,以創新發力,為美好生活創造更多滋養,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更多新動能。”
孫明波指出:“供給側改革”的提出,助推中國質量管理進入黃金發展期,這不僅是經濟“轉型良策”也是“惠民紅包”。 “供給側改革”的外部動力來自于市場消費升級和政府的決策部署,而內部動力則來自于企業的轉型升級、深化變革和創新實踐,讓消費者從消費升級的紅利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從而提升對中國制造的信心和支持。在“新供給”的轉型中,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要齊抓共管,用市場的力量培育優質供給,淘汰落后產能。
“供給側改革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為惠及民生福祉創造了新期待。以市場激活、創新發力‘科學加藝術’的新供給,會將改革惠及民生的紅利更好的釋放,中國經濟也將實現更加良性的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上述目標,孫明波代表認為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以百姓需求為中心實施“標準化+”戰略,讓“標準化+”效應貫穿在各行各業,成為產業轉型和供給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二是積極推動產品標準提升和標準體系建設,提高標準化生產普及率,推動產品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加快結構調整,通過市場的力量促進資源向優質產品制造企業流動;三是強化行業龍頭企業的主體示范作用,催生標準化的裂變效應,龍頭企業通過創新,提高質量和效率,為消費者提供品質高、性價比優的產品;四是全社會營造理性、良好的質量發展環境,形成人人重視質量、人人創造質量、人人共享質量、形成消費“看價”更要“看質”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