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白酒行業接力賽式的提價和幾乎全線飄紅的業績為行業“復蘇”帶來了巨大信心。也因為如此,一步入2018年,控價就成了整個行業至關重要的任務。在經歷白酒“漲漲漲”元年后,高端白酒品牌集中度最高,呈現出“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專家認為,今年白酒行業結構性分化將愈演愈烈。
有消息稱,1月31日,國家發改委價監局召開了白酒行業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茅臺、五糧液被點名作重點發言。中國酒業協會、白酒主要生產流通企業、北京市糖業煙酒公司、北京市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發改委隨即下發了《關于組織開展全國煙酒市場價格專項巡查的通知》,要求各地發改委、物價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立即行動,一旦出現煙酒市場價格異常波動情況,要加大巡查頻次和力度。
對于來自監管部門的動作,多位業內人士透露,這跟最近白酒市場的價格高漲有一定關系。
延續2016年以來的行業復蘇態勢,2017年的提價和旺銷給白酒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根據多家上市公司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除少數公司虧損外,多家白酒上市公司在2017年實現盈利,發布業績預告的1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公司凈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速。對于增長原因,多家白酒企業提到了中高檔產品的增長效應。
貴州茅臺依然是白酒企業的“盈利王”,預計2017年度實現凈利潤264.18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265.55億元。對于本期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貴州茅臺表示,主要原因是2017年度本公司產品銷量同比上年度有所增長。
在10家上市公司中,“增長王”則屬舍得酒業。1月26日公布的2017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實現凈利潤1.3億元至1.6億元,同比增長62.10%至99.50%。舍得酒業表示,公司大力推進營銷改革,積極進行產品梳理和渠道變革,市場不斷拓展,產品銷售收入增加;隨著公司產品結構的優化,中高檔產品占比上升,產品毛利率提高。
次高端白酒的增速亮眼,酒鬼酒、水井坊、山西汾酒均實現40%以上的利潤增速。水井坊指出,公司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是主營業務穩步增長,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尤其是公司100元以上及300元以上產品銷售收入增長較好。
對此,資深白酒營銷專家晉育鋒表示,目前白酒企業業績增長是結構性的,實質是以茅臺為首的一線高端白酒品牌的復蘇,而這些企業都經過了歷史積累和時間積淀。以上市白酒公司為代表的部分白酒企業,本身在酒類行業屬于優質企業,這些企業的業績增長與否,不能代表整個白酒行業的發展狀況,仍有大量區域性酒企和二三線酒企處在艱難發展中。
在茅臺、山西汾酒等企業沉浸在業績增長的喜悅中時,青青稞酒、金種子酒和皇臺酒業卻面臨著業績慘淡的尷尬境地。金種子酒凈利潤預計同比上年減少800萬至1300萬元,同比減少47%至76%;青青稞酒預計虧損8500萬元至1.1億元。而比較知名的區域性酒企如山東景芝、安徽宣酒等,也都面臨著庫存壓力大、產品銷售不暢等問題,而剩下眾多不知名的中小酒企處境則更加艱難。據了解,僅2017年一年,山東和安徽等地就分別有十幾家中小酒企退出市場,其他眾多中小酒企更是在夾縫中求生存。
“2018年白酒行業的分化會越來越厲害,預計并購、收購、聯營會加劇。”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說。
從上市公司的表現看,行業的分化趨勢非常明顯,強者恒強、弱者愈弱已是一個行業常態。具有較高品牌影響力的酒企抗風險能力最強,也最容易調整恢復過來,同時也最具有業績增長的持續性。自2015年行業復蘇以來,名酒業績增速明顯快于行業整體業績增速,進一步證明品牌向名優酒集中,行業復蘇呈結構性分化。
在分化不斷加劇的情況下,省級白酒的處境略顯尷尬。有觀點認為,很多省級白酒在業績上并沒有增長,甚至很多都面臨大量下滑。30億至40億規模的省級白酒可能會出現搖擺甚至坍塌、降級,降為區域性白酒。
對于中國白酒2018年的發展趨勢,白酒專家蔡學飛認為,2018年整個酒水板塊消費升級趨勢將繼續加強,消費品牌化與多元化持續進行;诨ヂ摼W、新零售等概念的延伸,酒水呈現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趨勢。
對此,晉育鋒表示,在市場被高端和次高端產品占據的時候,主打中低端產品的中小酒企轉型和突圍將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這些企業在自身產品和品牌塑造上進行提升,轉變營銷模式和商業模式等,才可能在市場中保留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