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的發布,原本就火熱的白酒產區之爭猶如熱油滴水,瞬間沸騰。
2月8日,貴州省發改委網站就發布了《貴州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大力推進實施2022年2500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的通知(黔發改投資〔2022〕67號)》,其中涉酒項目56個,總投資超過735.5億元,2022年擬完成投資143.2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這些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貴州將新增白酒產能近30萬噸,基本實現產能翻番。
緊接著,2月14日,汾陽杏花村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暨中國清香型白酒核心產區5萬噸白酒生產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汾陽市委書記郭紅波的主持下舉行。酒業家了解到,此次集中開工建設的10個項目,總投資42億元,將新增白酒產能5萬噸。而在汾陽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白酒產能目標為50萬噸,儲備項目48個,總投資288億元,其中:以汾酒“2030”技改項目為龍頭的白酒生產項目23個,總投資242億元,新增產能40萬噸;其他白酒相關產業項目25個,總投資46億元。
而在醬、清產區動作之前,以川酒為代表的濃香產區已經搶先發招:
在宜賓產區的“十四五”規劃中,計劃推進66個項目,其中有50個項目為現有企業技改或擴產投入,總投資322.6億元,預計新增營業收入781.9億;另有16個項目為待招商項目,總投資190.2億,預計新增營業收入210億。到2025年,宜賓白酒要力爭產量突破100萬千升,白酒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翻番,分別突破2000億元、600億元,產量、營業收入、利潤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8.0%、20.5%、16.9%。
瀘州產區更拿出大手筆——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發展壯大優質產能和改造升級現有產能“兩條腿”走路,5年內完成800億-1000億重大項目投資。到2025年瀘州白酒產量總體將穩定在200萬千升左右,營收達到1500億元,力爭2000億元,利潤達到300億元,稅收超過200億元,實現營收、利潤和稅收的全面翻番。
綿竹產區也不示弱,去年12月,四川綿竹市發布《綿竹市支持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試行)》,宣布綿竹市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萬元白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集中用于支持酒類企業兼并重組、新增產能、市場拓展、品牌培育、升級改造等項目,力爭全市白酒產業產值2025年突破500億元。
……
種種跡象表明,白酒產區之爭正由以前各自埋頭的“暗戰”向高調出擊的“明爭”轉變,白酒產區的排位戰已呈一觸即發之勢?梢灶A見的是,產區化發展將在中國白酒行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品類和品牌發展帶來更多遐想空間。
01、產區競賽升級的背后邏輯
在傳統熱門產區川酒產區之外,仁懷產區和汾陽產區是當下兩大高關注度產區。酒業家梳理產區熱背后的深層次邏輯,總結出兩點原因:一是品類龍頭引領的品類熱,一是政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前者是內生動力,后者是外生動力,在內外兩股力量共同助力之下,造就了當下產區的“明爭”之勢。
在茅臺的引領之下,醬酒品類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近年來,茅臺、習酒、郎酒、國臺、金沙等頭部醬酒企發布擴產計劃,同時中型酒企開始建立品牌意識,紛紛推出自營品牌,借助茅臺鎮核心產區的背書開啟品牌化和全國化的發展步伐。
這種情況之下,整個醬酒品類成為行業的焦點,也得到高速增長。有數據顯示,2020年醬酒產業實現產能約60萬千升,同比增長約9%;實現銷售收入約1550億元,同比增長14%;實現利潤約630億元,同比增長約14.5%。按照此增速估算,2021年醬酒產業的銷售收入將接近2000億元。
與醬酒熱的邏輯類似,汾陽產區的崛起與汾酒作為清香龍頭的引領密不可分。
汾酒在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分別為118.8億元、139.9億元,2021年營收有望突破200億大關。汾酒迅猛的增長勢頭帶動了清香品類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汾陽產區乃至整個山西產區的酒企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唯恐錯過這一輪發展紅利。據酒業家不完全統計,2021年山西產區酒企的行動有:汾陽王發布30億戰略規劃;汾杏股份制定“五大戰略單品”發展策略;喬家大院計劃2022年打造全新系列高端品牌;金汾河酒業擬推出定位“清香貴族”的千元價位帶高端產品……
酒業學堂創始人張峰表示:“從市場角度來看,品類龍頭的行業地位決定產區能不能發展起來,所謂品類,本身就是由龍頭品牌和中小品牌共同構成,濃、醬、清都是這樣。”的確如此,從五糧液和瀘州老窖引領的濃香熱到茅臺引領的醬香熱、汾酒引領的清香熱,這些龍頭企業都帶動著產區其他品牌的發展,從而形成產區抱團發展之勢。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龍頭企業的引領之外,政府的推力是白酒產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以貴州白酒產業為例,支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資源整合層面。比如2021年遵義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斥資10億元成立遵義酒業集團有限公司,旨在加快白酒企業的兼并重組、優化產能布局,推動仁懷系白酒的高質量發展。這個并非個案,貴州醬酒集團的成立也是由貴陽市人民政府牽頭的。
另外一個是政策層面。貴州省各級部門都相當重視白酒產業的發展:遵義市委在其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方案中提出“打造以茅臺集團為航母的世界醬香型白酒企業艦隊,把最優質的土地資源用于最優質的醬香型白酒生產”;仁懷市政府在《仁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發揮茅臺酒龍頭引領作用,力爭實現再造1個“茅臺集聚效應”,推動“兩個10萬噸”目標早日實現,助力其成為全省首家“世界500強”企業,到2025年,茅臺集團營業收入達到2000億元……
在品類熱和政策支持雙重助力之下,產區的價值得到彰顯。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產區熱的趨勢之下,并不是每個品類都能夠形成產區化發展,這與品類的市場占有率有關,產區熱背后很重要的一點是品類熱。
02、產區大爭,影響幾何?
濃、醬、清三大主流香型產區的“明爭”,正對整個中國白酒產區的發展產生連鎖反應:湘西州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全力打造“中國馥郁香型白酒核心產區”;寶雞市加快對以鳳翔、眉縣為核心的鳳香產區打造步伐,著力提升鳳香型白酒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鳳翔縣政府明確提出,舉全縣之力、一致打造鳳香型白酒產業集群,力爭用5年時間(從2021年算起——編者注),完成投資100億元,酒業總收入突破150億元,把中國西鳳酒城建設成全國一流白酒產業城、享譽國內外的中國名酒文化城……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白酒產區正在參與到這場產區大爭之中。
“產區化是每個香型和品類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不同的產區有著不同的風格,是白酒行業的品質和價值的一種表達方式,未來或將有越來越多特色產區的出現,當有了產區的帶頭和引領,產區內品牌的發展將形成一股合力,推動品類不斷往前發展。”有業內人士如是表示。
毋庸置疑,產區的發展勢能一旦形成,將會對所在產區品牌和品類帶來積極影響。
對于清香產區的發展,在和君咨詢集團、高級合伙人、酒水事業部總經理李振江看來,汾酒的高速發展,會帶動產區建設與清香品牌的發展,至少還有一家百億級的清香型酒企出現。“1+2+N”(1個大產區,2個百億級品牌,N個區域性特色品牌)的基礎格局在“十四五”末會形成。
而對于醬香產區的發展,華策咨詢董事長李童表示:對醬酒來說,產區有助于規劃區域內生產者的行為,且一旦形成,將成為消費者對某一地域或某一特定產業的固定認知。打造中國白酒產區品牌,目的是用產區品牌代替產品品牌,推動中國醬酒實現集群式發展。“產區發展將成為主流,產區建設成為非主流醬酒品牌品質表達的重要手段,2022年會誕生更多的醬酒特色產區。”
更為重要的是,產區熱對白酒產業發展也將起到推動作用。諫策咨詢聯合創始人韓磊從制度支撐、品牌支撐、品類支撐三個方面總結產區熱的影響:
首先,對于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高度融合的中國白酒產業來說,其轉型發展需要構建良好的制度環境,而產區化發展恰恰是地方政府打造產業集群,優化上下游全產業鏈,給予白酒產業在發展規劃和政策支持方面具體的指導,是推動白酒產業創新升級的重要舉措。
其次,產區化既是對產品品質的高質量背書,也是品牌孵化的最直接助力,對于白酒品牌的推廣和產品工藝的升級改造,都是一種最有利的支撐。對比國外烈酒產區的發展實踐和成果來說,產區已經是頂級品牌或者品類的代名詞,品牌發展直接受益于產區的打造。
第三,產區化是中國酒業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和標志。中國白酒向品牌集中的同時,也在向核心產區集中,產區品牌的效應越來越凸顯,產區孵化優質品牌聚集區的效應愈加凸顯。
著眼未來,產區的發展帶動品牌發展,白酒行業的格局或將發生新的變化。(原標題:“軍備”競賽升級,白酒產區之爭由“暗戰”到“明爭”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