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廣州亞太釀酒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喜力釀酒(廣州)有限公司,換牌儀式在位于黃埔區云埔工業園內的喜力酒廠進行。據了解,廣州亞太釀酒有限公司作為新加坡亞太釀酒商APB在中國設立的工廠,此前是喜力和星獅集團分別出資50%所成立的合資公司。2012年11月20日,喜力正式宣布,收購星獅集團所持有的新加坡亞太釀酒的直接和間接利益。
喜力公司高層在公告中表示,收購將讓喜力在新興市場的財務和表現得到加強,地區總部仍為新加坡,今后將專注于喜力和虎牌品牌。有業內專家解讀,喜力此舉或更多的是想借助亞太釀酒鞏固自身市場地位,喜力收購亞太有利于喜力的國際資源在華的調配。
換牌儀式當日,南方日報記者專訪了喜力釀酒(廣州)有限公司總經理楊進力,他表示,喜力接手亞太釀酒后,其中高端品牌路線不變,并將實施名為馬可波羅的項目,加緊布局全國市場。楊進力還指出,國內啤酒行業拼“內功”的時代即將到來。
喜力的高端品牌路線不會變
南方日報:喜力為何要收購亞太釀酒?
楊進力:此前亞太釀酒在華主要有喜力、虎牌、力加等有限的幾個品牌,而荷蘭喜力旗下有近170個國際性、地區性啤酒品牌,包括克魯茲坎波(Cruzcampo)、虎牌(Tiger)、伯拉莫雷蒂(Birra Moretti)、墨菲(Murphy's)、星牌(Star)、喜力比爾森(Heineken Pilsener)等。并購完成后,將使得喜力在全球的品牌資源調配暢通無阻,此后,喜力會根據中國市場的需要進行品牌組合配置資源。
南方日報:換牌后喜力在經營方面將有什么變化?
楊進力:換牌后的喜力在經營方面將更為注重高端市場,管理方面將節省運營成本、提高效率,并將更加重視品牌文化的傳播,沿用體育、運動做品牌文化傳播載體,做好消費者體驗工作。目前市場形勢有變,互聯網的興起帶來了全球性品牌營銷、主要消費群開始向80、90后轉移、電商的時代到來等,改變著中國啤酒市場競爭態勢。目前,中國進口的洋啤酒中喜力已占比超60%,為迎合新消費群個性消費需求,喜力也已快速跟進推出了鋁罐裝喜力。雖然目前電商并沒有給啤酒行業帶來革命性沖擊,但喜力正在做電商平臺,在這方面今年將有根本性的變化。
南方日報:新的一年,喜力在中國將會有什么新的計劃?
楊進力:喜力去年通過了在華的第二步走戰略,叫作馬可波羅計劃,即計劃在2020年,將喜力、虎牌品牌資產組合推向全國,實現中高端領先地位。去年4月動工的喜力啤酒嘉善工廠一期預計今年10月可以投產,該工廠是喜力釀酒集團在中國繼?诩皬V州后投資興建的第三家工廠,將成為喜力啤酒在華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項目總規劃產能30萬噸啤酒。其中,一期15萬噸,計劃3-5年內將增資建設二期15萬噸的生產能力。
啤酒業進入拼質量和品牌時期
南方日報:日前,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主辦的中國啤酒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4921.85萬千升,同比下降0.96%,這是十年來啤酒產量首降。對此您怎么看?
楊進力:我認為這只是市場受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的暫時性小調整時期,而從長遠來看,新的一波行業發展趨勢將呈現相對緩慢的增速,市場到了拼質量、拼品質的時期。不過,我仍看好中國市場,中國人口眾多、啤酒消費有剛性需求,娛樂方式要通過載體實現,創新娛樂形態也許會發生,但酒桌文化這一傳統依舊會保持。
南方日報:現在國內的啤酒廠商比如雪花、珠江等也在往高端方面走,喜力將如何應對這種情況?
楊進力:對于喜力來說,我們一向定位自己是高端的啤酒,所以我們更多的是反映啤酒品牌的品牌力和價值方面,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叫做“有價值的銷量”。所以,當雪花等品牌也在做高端啤酒的時候,我們真的是非常開心,因為這是我們公司非常擅長的。相對于競爭對手,管理和盈利是喜力最為擅長的,喜力目前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率每年呈現20%的增速。此外,喜力多年來在品牌資產建設方面投入,目前已獲得效果,有現成的品牌組合。我非常高興業內很多同行開始關注品牌建立、產品品質這一塊,希望喜力能和同行一起去贏得消費者的心,做大市場。
南方日報:喜力目前在國內只有三個廠,未來隨著市場份額擴大是否會考慮再設立新廠?
楊進力:現在喜力在中國的產能明顯是不夠的,大概有40%-50%需要靠國外進口。這在過去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因為我們可能需要進行更多的協調才能做到,但現在就比較方便,不管是從歐洲進口還是從亞洲進口都非常容易。在中國建廠有一定的便利性,不過對于建廠和在國外采購這兩種方式,我們會有成本上的比較,從國外進口未必是不劃算的。當然情況在不斷發生變化,未來在中國區域內設第四個工廠是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