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白酒業總產量仍在逆市上升。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我國白酒行業累計產量1257.13萬千升,同比增長2.5%。
昨日(2月5日),“低速是酒業回歸常態,行業調整下的增速放緩。”中國酒業協會白酒分會秘書長宋書玉向記者表示,由于產量統計主要針對國內千余家規模酒企,之所以仍表現增長,在于酒企紛紛布局中低檔酒、加大這類酒的產量,但 “算上未統計在內的酒企,預計總產量是下降。”
不過,白酒行業正面臨消費需求急劇下滑,產能過剩更是懸在行業頭上的一把“利劍”。五糧液“掌門人”唐橋曾表示,白酒的年消費量在700萬千升左右,“目前行業的產量規模超過了消費量一倍。”
產能過剩,一些小酒廠面臨高額投入與白酒難銷的困局,行業品牌集中度將提高。
產量過剩500萬千升?
“白酒產品市場容量是有限的,行業還沒有到谷底,白酒產量還在增長是不正常的。”唐橋說。在2014年底一次與投資者的交流會上,唐橋在回答提問時,并未掩飾對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
唐橋指出,目前白酒的消費量在700萬千升左右,目前行業的產量規模超過消費量一倍。
即使在行業調整深化的2014年,白酒業仍未停下擴產的腳步。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數據中心顯示,2014年1~12月,全國白酒累計總產量1257.13萬千升,同比增長2.52%。
“預計總產量應是下降。”宋書玉進而介紹,全國有白酒類生產企業2萬余家,但實際統計只能針對數千家規模酒企,而此輪行業調整以來,“原來生產高檔酒的酒企紛紛轉變產品結構,在中低端酒布局、擴大生產”,帶來了全國統計產量的增長。
若按700萬千升的年消費量算,過剩多達500萬千升。宋書玉認為,實際銷售量并不止700萬千升,“具體量并不清楚”,“產銷量數據應是相對穩定”。
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行業產量過剩的實際情況或更甚。白酒行業專家趙義祥認為,實際產量比官方數據1257.13萬千升多,雖然銷售量也應比700萬千升多,“產量過?隙ú恢500萬千升”。
記者注意到,國家統計局針對白酒產銷量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白酒 (折65度,商品量)銷售量累計值為855.5萬千升,產銷率為96.1%。2012年銷售量為1126.7萬千升,產銷率98.1%;2013年為1166.2萬千升,產銷率95.6%。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產銷率總體平衡,但實際上,近兩年,國內白酒消費量明顯下降,特別是受高端白酒需求大幅下滑的影響。
產銷失衡酒企壓力大
企業早已認識到產能過剩、產銷失衡帶來的壓力。“展望2015年白酒行業發展趨勢,白酒行業的調整仍將持續,行業競爭不斷升級,供給過剩和庫存較高的現象仍將較為明顯,白酒行業供給過剩壓力仍然較大。”老白干酒在2014年報中稱。
產能過剩加之消費需求萎縮,正帶給酒企更多壓力,即使能增收,也往往不增利。2014年前11個月,我國白酒行業實現收入4565億元,同比增長4%,比上年同期減少6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596億元,同比下滑13.70%,比上年同期下滑10.07個百分點。
“總體來說,白酒行業景氣度仍處于低位。”銀河證券1月底的一份研報指出,在經歷2013年由于宏觀經濟不景氣以及政策等諸多因素對行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后,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的收入以及利潤總額增速均呈現明顯的下滑趨勢。
近期,上市酒企紛紛發布年報或業績預報。昨日,老白干酒發出酒業首份年報,雖營收同比增17%,但凈利卻下滑近10%。
縱觀其他酒企,此前發布預報中,皇臺酒業、酒鬼酒、水井坊等3家預虧,瀘州老窖、青青稞酒等都出現不同幅度下滑。
“產能過剩導致產業緊縮,品牌集中度提高,有一部分企業會死掉。”趙義祥認為。肖竹青表示,酒業正加速實現優勝劣汰,“出現大魚吃小魚的現象,企業并購應該從明后年就開始了。”
“產能過剩,窖池要連續投料,從養窖開始,三年以后才能釀出好酒。許多酒廠每個月買糧食,國內某些原酒產區一個小酒廠平均每個月投一兩百萬元的糧食,一年一千多萬元。老板叫苦連天,酒賣不掉,不投糧的話窖池也就廢了。”肖竹青向記者表示。
白酒專家晉育鋒預計,產銷失衡將會持續到2017年~2018年才會見底,年產量在800萬噸左右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