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對于烈酒行業可謂命運多舛的一年,大規模并購、金融困境、政治動蕩和令人震驚的法律案件充斥著國際烈酒業。在這些大事中,持續占據頭條位置的是中國限制奢侈消費對于酒類的影響,尤其對于帝亞吉歐(Diageo)、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和人頭馬君度(Rémy Cointreau)等酒飲巨頭所帶來的打擊。讓我們回顧一下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或許大家能從中一窺2015烈酒行業的發展前景。
中國反腐,高端烈酒“過冬”
中國政府打擊官員過度消費和送禮的舉措持續影響著眾多烈酒公司的銷售,打擊最為嚴重的是干邑,2013~2014年度,干邑全球銷售額下降10.2%。包括人頭馬君度和保樂力加在內的高端蘇格蘭威士忌生產商也遭遇重擊,利潤顯著萎縮。
保樂力加在中國區的銷售額下跌18%之后,不得不降低全年盈利期望,并且宣布將其全球雇員削減900人,以降低成本。不過,得益于亞洲市場逐漸好轉以及美國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保樂力加在2014~2015財年第一季度,有機銷售額增長了2%。
帝亞吉歐也同樣感受到中國市場的“寒冬”,2013~2014年度,該集團有機銷售額下跌31%,毛利潤從69億英鎊降至62億英鎊,凈銷售額下降10%,從113億英鎊降至102億英鎊。
史上第二大并購案:三得利吞下Beam
2014新年伊始,即爆出了一條驚人新聞,日本烈酒生產商三得利控股(Suntory Holdings)以160億美元的價格(含債務)收購美國威士忌行業大名鼎鼎的Beam Inc,此舉凸顯出三得利的全球抱負以及亞洲對高檔烈酒的渴求。
此次收購是自2008年法國保樂力加(Pernod Ricard)以56億歐元收購絕對伏特加(Absolut vodka)品牌的瑞典所有者Vin & Sprit以來,該行業規模最大的并購交易。收購后成立的Beam Suntory公司成為繼帝亞吉歐和保樂力加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酒飲集團。
田納西威士忌橡木桶紛爭
2014年,帝亞吉歐和布朗—福曼(Brown Forman)兩大威士忌巨頭就田納西(Tennessee)威士忌的陳年問題爆發爭端。
根據現行法律,田納西威士忌必須使用至少51%的玉米釀造,要先經過楓木炭過濾,然后使用新橡木桶熟成。但帝亞吉歐倡議改變這一立法,認為如果在釀造田納西威士忌時重復使用舊橡木桶,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而包括布朗—福曼在內的另一些生產商認為,改變這一立法將使“田納西威士忌遜于波本威士忌”。
一項對于田納西威士忌生產商的調查表明,80%的酒廠支持現行法律,田納西州立法部門會于2015年1月底對此做出裁定。
Emperador收購懷特麥凱
在眾多的烈酒并購案中,還有一樁引人注目的就是2014年5月份菲律賓Emperador酒廠對印度酒業巨頭聯合酒業(United Spirits)旗下懷特麥凱(Whyte & Mackay)的收購。
經過兩輪的激烈競標,Emperador公司擊敗了法國奢侈品巨頭LVMH。此外,還有美國酒業公司布朗—福曼(Brown Forman)、意大利釀酒集團Gruppo Campari及俄羅斯億萬富翁Roustam Tariko,皆參與競標活動。Emperador最終與印度聯合酒業簽署了一項協議,收購其旗下懷特麥凱及其附屬公司100%的股份,價值4.3億英鎊。
懷特麥凱擁有超過160年的歷史,以及許多最具代表性的蘇格蘭威士忌品牌,在業界名列第五,并擁有大量的陳年威士忌庫存。該集團旗下5座釀酒廠及1座裝瓶廠,每年產量高達500千升,銷往全球50多個國家,主要市場在歐洲及北美。
Emperador總裁Winston Co稱,這一收購將加速其全球擴張步伐。到2017年,國際業務收入將占公司凈收入的約1/3。“此次收購將助推公司的發展,主導菲律賓市場,并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司。”
“精釀烈酒”訴訟案席卷美國
關于什么是精釀烈酒(Craft spirits)的爭論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很多評論家認為這一術語被大型蒸餾廠作為營銷手段而濫用。到2014年下半年,這一爭議更是進一步升級,隨著一系列消費者訴訟案件的發生,包括Maker's Mark波本威士忌在內的一些知名品牌烈酒也被卷入其中。
2014年,消費者對小型獨立生產商的烈酒繼續升溫,相關人士警告消費者,警惕有些大型生產商可能為了吸引消費者而故意標稱為“精釀烈酒”,美國民間組織Consumer Class Actions鼓動消費者抗議這種虛假宣傳行為。
9月份,Tito's Handmade Vodka被迫為其宣稱的“手工釀造伏特加”進行辯護。美國數州的消費者對這一年銷量超過1500萬瓶的伏特加品牌發起法律訴訟。其創始人Tito Beveridge稱,其“小批量蒸餾工藝”有別于其他品牌,并預言其他標稱“精釀烈酒”的品牌也將面臨類似的訴訟。
Beam Suntory旗下的“Maker’s Mark”波本威士忌也被加州圣迭哥市的兩名消費者以“虛假宣傳”進行起訴,如果敗訴,那就意味著在過去4年里加州每個購買了“Maker's Mark”的消費者都可以獲得補償。
不過,并沒有哪家烈酒生產商被裁定為“虛假宣傳”,預計這一事件在2015年會有結果。
俄羅斯對進口酒品牌發出禁令
2014年3月,公投后的克里米亞投入俄羅斯的懷抱,烏克蘭危機日趨緊張,并引發歐盟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作為反擊,俄羅斯發起一系列針對進口酒類的禁令。
俄羅斯食品安全監管機構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及公民平安保護監督局(Rospotrebnadzor)于8月中旬發布聲明稱,在政府對從烏克蘭進口的伏特加、啤酒和啤酒相關的飲料等流通食品進行的調查中,發現確有屢次違反消費者權利方面的法律規定的情況,因此將禁止進口烏克蘭Sun InBev公司生產的Obolon啤酒及啤酒相關飲料,以及烏克蘭Distribution公司生產的酒類飲料。
12月,Rospotrebnadzor抽檢7,000份酒類樣品(分別包括2,500份進口葡萄酒樣品和4,500份國產葡萄酒樣品),發現其中有2,700種產品違反了國家的相關規定。為此,共有500多批葡萄酒,其中包括200批總量為3,000升的進口葡萄酒被禁。
有消息稱,俄羅斯國家杜馬計劃禁止進口法國葡萄酒,以報復法國的經濟制裁。俄羅斯高端葡萄酒市場里,法國酒占最大比例,且法國葡萄酒占俄進口葡萄酒總量的1/5。
公投塵埃落定,蘇格蘭威士忌無虞
9月19日,蘇格蘭公投結果揭曉,“反獨”陣營勝出,蘇格蘭得以繼續留在英國,這一消息讓多數蘇格蘭威士忌生產商都松了口氣。
如果蘇格蘭成功獨立,蘇格蘭威士忌產業恐怕遭到殃及,這引發廠商擔憂。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尚不清楚蘇格蘭獨立后將使用何種貨幣,以及如何打入國際市場。
此外,蘇格蘭政府恐怕無法像英國那樣,對蘇格蘭威士忌提供完善的保護措施。
威士忌是蘇格蘭的第二大出口商品,每年賺進將近70億美元外匯,平均每秒鐘有40瓶蘇格蘭威士忌銷往世界各地。花旗銀行飲品分析師Andrea Pistacchi說:“對于大型的蘇格蘭威士忌生產商來說,如帝亞吉歐和保樂力加等,其蘇格蘭威士忌的銷量往往占據其年銷量的1/4,而蘇格蘭的獨立可能帶來嚴重影響。”
蘇格蘭威士忌協會人員William Sun表示:“蘇格蘭威士忌須在本地釀造熟成,須經過至少3年的熟成,此定義受到保護,若和英國分家是否仍受到保護,還有蘇格蘭能否加入歐盟,都充滿不確定性。”
帝亞吉歐以Bushmills換取Don Julio
英國酒飲巨頭帝亞吉歐犧牲旗下愛爾蘭威士忌品牌Bushmills換取Don Julio的所有權,放棄了在飛速增長的愛爾蘭威士忌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這一消息讓業內震驚。
2014年11月,帝亞吉歐宣布與Casa Cuervo達成唐胡里奧龍舌蘭全球所有權的收購協議,并提前終止Casa Cuervo在墨西哥范圍內對斯米諾伏特加(Smirnoff)的生產及分銷權。作為交換,帝亞吉歐與Jose Cuervo Overseas達成協議,將Bushmills愛爾蘭威士忌業務出售給后者。
這筆在審批程序中的交易預計于2015年年初完成,屆時帝亞吉歐將因此交易獲得4.08億美元的進賬。
近年來,帝亞吉歐一直在尋求龍舌蘭市場的擴張。1月份,收購了高端龍舌蘭品牌Peligroso;同月,與嘻哈樂巨星“吹牛老爹”肖恩·康姆斯(Sean "Diddy" Combs)合作收購了龍舌蘭酒奢侈品牌DeLeón。在2013年,帝亞吉歐以約30億美元的價格從墨西哥Beckmann家族手中收購Jose Cuervo龍舌蘭酒業務。
龍舌蘭出口額首破10億美元
墨西哥龍舌蘭國家商會(National Chamber of the Tequila Industry,簡稱CNIT)新近發布的一份聲明顯示,2014年墨西哥國酒——龍舌蘭的出口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達到11億美元,較2013年的9.97億美元增長10%。
2014年龍舌蘭的出口量也同時出現增長,只是增幅較小,只有2%,從2013年的17.1萬千升增長到17.5萬千升。
“這意味著人們喜愛龍舌蘭這一酒種,它是墨西哥帶給全世界的禮物,這正是龍舌蘭在海外市場需求量上升的原因所在。”CNIT發表聲明說,“龍舌蘭是我們國家的象征,出口是整個行業的增長引擎。龍舌蘭出口額突破10億大關顯示出這一行業的樂觀前景。”
CNIT預測,到2015年,龍舌蘭的出口量將再增長3%,達到18萬千升。
在早些時候曾有報道稱,得益于中國消費者對墨西哥龍舌蘭的興趣日漸增長,2014年上半年龍舌蘭出口達兩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