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白酒行業強勢復蘇的一年,但2017年同樣是白酒行業兩極分化加劇的一年。白酒上市公司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調整期后驚蟄似的業績爆表,“漲價”更是散發出了強勁魔力,引眾多酒企競折腰。仔細回味,20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飄紅背后也有無數小型酒企正在寒冬中煎熬。據業內人士透露,僅山東、安徽等地分別有十幾家中小酒企退出,這比往年的生存情況更加艱難。
2017年收官,一騎絕塵的國酒茅臺繼續在股市訴說佳話,排長隊買茅臺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而20家白酒上市公司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調整期后驚蟄似的業績爆表,“漲價”更是散發出強勁魔力,引眾多酒企競折腰,經銷商、股民甚至消費者都沉浸于這場白酒的狂歡。然而,仔細回味,20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飄紅背后也有無數小型酒企正在寒冬中煎熬,2017年是白酒行業強勢復蘇的一年,但2017年同樣是白酒行業兩極分化加劇的一年。
從業績來看,20家白酒上市公司業績爆表,數據顯示,20家白酒上市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在營收方面只有3家出現了下滑,剩余17家都實現了增長。在凈利潤方面,只有4家出現了下滑,其余16家實現了增長。
其中,業績實現增長的包括貴州茅臺2017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24.5億元,同比增長59.4%;凈利潤199.84億元,同比增長60.31%。五糧液同期實現營收219.78億元,同比增長24.17%;凈利潤69.65億元,同比增長36.53%等。
白酒上市公司業績的增長確實亮眼,這是在2013年至2016年連續幾年的動蕩調整后的集中爆發。白酒行業專家蔡學飛向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2017年白酒行業強勢回歸,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一線酒企量價齊升,品牌價值回歸,利潤率也有所提高。而漲價無疑是2017年白酒行業的經典詞匯,貫穿于2017年的始終。
例如,五糧液2017年2月開始就提高了新品五糧液和五糧液1618的價格,全年經歷了三次提價,到12月,“普五”(52度水晶瓶裝)建議零售價已經上調至1099元,五糧液1618零售價從999元調整到1199元。同時,包括劍南春、洋河夢之藍、洋河天之藍、舍得、青花汾酒、酒鬼酒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價格上漲。
值得關注的是,同樣是漲價,不同的酒企卻訴說著截然不同的故事。
例如,茅臺的全年漲價可謂“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一邊漲價,一邊斷貨,飛天茅臺越漲價越引起消費者的追捧,渠道越是緊張進而越是漲價,茅臺的所謂“鐵腕”限價措施只能激發消費者更加強烈的購買欲。在2017年年底,貴州茅臺宣布,自2018年起,茅臺將適當上調茅臺酒產品價格,平均上調幅度達18%左右。
而眾多區域酒企情況則不那么樂觀。區域酒企品牌影響有限,漲價的基礎不好,無法像全國化的酒企那樣攤薄漲價的風險,它們的漲價更多具有投機性,且只能在區域強勢市場漲價。
此外,眾多資本進入使得這場白酒盛宴更加耀眼。根據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上市白酒企業的總市值達17109億元,比2017年初的8864億元足足增加了93%。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水井坊、沱牌舍得均實現股價翻倍。不過,與此同時,被20家白酒上市公司光環掩蓋的眾多中小酒企卻艱難生存,白酒行業兩極分化加劇。據內部人士透露,2017年,僅山東、安徽等地就分別有十幾家中小酒企退出,這比往年的生存情況更加艱難。此外,從2013年到2017年,有近三分之一的白酒終端店退出了市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白酒行業經銷商透露,2017年80元至300元價位段的市場萎縮了40%以上,很多經銷商盡量避開這個價位段,位于這個價位段的中小酒企也大量倒閉,大企業的中低端酒銷售情況也在下滑。
“這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中小酒企主打產品不在升級的價格段中,成本壓力大,利潤低,銷售額下滑;二是當前白酒行業已從渠道驅動向渠道+品牌的雙驅動轉變,中小酒企沒有品牌力,之前的渠道優勢發揮不了,動銷不是很好。”蔡學飛如是說。
進入2018年,白酒漲價潮還將繼續,一線名酒企為了提升品牌力將繼續漲價,而二線酒企為了卡位和不被邊緣化也會跟隨提價。此外,白酒行業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明顯,更多的中小酒企如果不能很快調整到位,將面臨更為不利的市場環境,資源也將進一步向一線名酒企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