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官方網站發布了《公開征求<關于加快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對此,工信部表示,為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輕工產業體系,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起草了《指導意見》并提出到2025年,現代輕工產業體系要基本形成。
《華夏酒報》記者瀏覽發現,《指導意見》多處涉及釀酒行業,并提出:
針對年輕消費群體、國外消費群體發展多樣化、時尚化、個性化、低度化白酒產品;
在釀酒等領域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和工藝美術、白酒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輕工產業“走出去”,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加快建立國際化品牌;
支持釀酒等行業建設優質原料基地;
實現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白酒釀造機器人,液態產品包裝生產線智能運維服務系統等;
打造酒業生態、營銷、生產大數據全產業鏈服務平臺,實現釀造智能化、包裝自動化制造技術等;
加快產區自然生態環境應用研究,釀酒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建立“零碳工廠”“零碳產區”試點等。
綜合來看,《指導意見》不僅涉及酒類產業鏈和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還對酒業國際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品牌化等方面都提出了具有針對性和指向性的意見,為酒業釋放出很多積極信號。
“《指導意見》非常好,既有現實意義又有深遠意義。首先提出要面向年輕的消費群體和國外的消費群體,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面向未來,也要面向世界。”北京紅星釀酒股份有限公司顧問吳佩海告訴《華夏酒報》記者,在過去,白酒低度化一直很受酒業重視,但現在,好像有點兒“退潮”了。
“當下,白酒都在一味追求高酒精度,是不是符合國際飲酒趨勢?這是值得行業深思的。”吳佩海補充道。
的確,從全球酒精消費趨勢來看,低度酒潮飲是大勢所趨,消費者越來越享受恰到好處的微醺感與輕松氛圍。作為生產者,酒企應該積極適應正在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的消費環境并迎合消費群體的喜好。
盡管中國白酒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朗姆酒和金酒一起并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消費量約占世界蒸餾酒的三分之一,但不容忽視的是,其出口量比起消費量,未免相形見絀,且連續兩年呈現下滑態勢。與此同時,威士忌、白蘭地等進口烈酒卻在中國市場迎來“野蠻生長”。
從進出口的數據來看,白酒基本可以說是國內“強勢”,國外“低調”,并且,行業“內卷”現象越發嚴重。面對《指導意見》提出的增強國際話語權,并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酒業還需“刮骨療毒”,在擁抱消費者的同時,和同業良性競合發展。(原標題:白酒未來怎么走?工信部的指導意見定了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