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水漲船高、風光無限的“紙白酒”,在近幾年白酒寒冬中稍顯沉寂。1月11日,一場“互聯網+酒類金融”發展的內部交流會議在成都召開,來自四川聯合酒類交易所、酒企、投資界的人士共同探討酒類金融化的出路。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指出,酒交所的當務之急還是賣酒,而酒類證券化—一是賣酒的途徑之一。從生產端、供給側改革來考慮,收藏酒僅是細小分支,未來趨勢是“市場細分、精準營銷”,具體出路包括:酒產業鏈的細分,如酒的衍生品,實現資產證券化等。
1月11日上午,四川聯合酒類交易所董事長唐世敏向記者表示,目前酒類行業處于深度轉型期,金融行業也處于行業變革期,傳統商業模式已無法跟上時代步伐,如今時代是互聯網時代,四川聯合酒類交易所希望實現酒類行業和金融行業的跨行業創新,2015年酒交所全年交易額達到700億。
“酒交所當務之急是幫企業賣酒”
“酒交所的定位還是賣酒,放在第一位。”胡俞越說,當務之急是幫助企業把酒賣出去,變著花樣,至于什么價格,由市場定價。如何賣酒?在“互聯網時代”,關鍵是借互聯網+酒類經營,“傳統的酒賣給酒鬼,互聯網時代就不一定了,酒也可以賣給本來不喝酒的人。”
“互聯網+酒,要講好故事,比如江小白,故事就講得很誘人,也很動人。對于85后、90后的年輕人來說,互聯網是他們的生活方式。要放眼未來,賣給不喝酒的年輕人。”胡俞越說。
告別過去行業高峰期時的風光,如今酒交所和酒企低調通過發行產品來謀求突圍。一些酒企人士對于如何借助酒交所、酒類資產證券化方面亦有自己的思考。
四川全興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中明說,目前,投資者更關心的是產品的增值空間,可以進行投資。他建議,具體可依托四川區域優勢,打造特色產品,依托重大事件打造限量版產品,可以使產品增值,以及跨界合作等方式。
“作為生產企業,最關心的是酒交所能否提供大數據資源,利用這些信息資源,為產品研發提供產品支撐。”盧中明提出了酒企方面的期望。
“把風險風控放在第一位”
在盧中明看來,不僅酒類產品,相應一些特色商品,如四川刺繡等產品結合,若能結合起來,也將拉動產品增值。
會上,圍繞酒類產業鏈延伸做金融產品,成為眾多嘉賓們的建議之一。
宜賓商業銀行成都事業部總經理羅彬建議酒企和酒交所可更多做白酒金融衍生品,比如權利證、期權等。
“還有一個風險類產品,對風險進行評估、調整、轉移等,圍繞風險做一個產品,設計一個產品進行交易,風險產品交易。通過風險調整價格,更加完善。”羅彬說。
胡俞越也認為酒類金融衍生品和產業鏈金融是行業趨勢,未來是“市場細分、精準營銷”。“原酒、以及酒類衍生品,都更適合與資產證券化掛鉤。供應鏈金融,把產業鏈打通后,每個點都可以做產品。”
“酒本身和金融掛鉤、聯系小,比如五糧液價格中的‘五糧’,糧食價格變化與五糧液的價格聯系很小。酒的衍生品和金融掛鉤空間大。比如把酒類交易風險點找到,再圍繞這個風險點做金融產品,把風險分散出去、化解出去。比如酒類的訂單、風險金、艙單等,都可以進行交易的。”胡俞越說。
同時,胡俞越提示酒交所應該注意風險把控,“近來,在大宗商品市場,風險事件時有發生。當前做市場,仍需把風險風控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