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成立30周年之際,受協會領導委托,紅高粱論壇行業內獨家全文首發《中國白酒三十年發展報告》。三十年為國為民,三十年保業執言,三十年風雨兼程,在此祝賀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生日快樂!
一、白酒三十年發展歷史概要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許多地區在私人燒酒作坊基礎上相繼成立了地方國營酒廠,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從此掀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由私人經營的傳統釀酒作坊逐漸向規模化工業企業演變,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白酒產業發展速度緩慢,1949年我國白酒產量為10.80萬噸,到1983年產量達到290.17萬噸,34年增長26.9%,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從1949年到2014年,中國白酒行業走過65個春秋,其中能夠快速發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階段,集中于改革開放以后的最近30年,即1985年之后。30年間,白酒行業總體來說呈現出“一張一弛”的螺旋式發展特點,即快速發展一個時期,隨即進入一個調整階段,經過徘徊和積蓄力量,再進入下一個快速發展期,表現出與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節奏。
從1949年末到1985年的35年間,白酒產業初步奠定了今后的發展基礎,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力量準備。
在1945-1950年期間,全國各地的釀酒作坊相繼合并組建成酒廠,這是白酒業初具雛形的階段。
第二,技術準備。
20世紀50、60年代,全國開展以總結傳統經驗為特征的大規模白酒試點研究,包括煙臺試點、茅臺試點、汾酒試點和瀘州老窖試點。70年代的時候,又展開了釀酒機械化改進,80年代到90年代,氣相色譜分析和勾兌調味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第三,品牌準備。
從1952年開始,國家陸續進行了四次名酒評選,共評出13個“中國名酒”產品,即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汾酒、洋河、古井、西鳳、郎酒、全興、雙溝、黃鶴樓、董酒等。這四次名酒評選為中國白酒業進一步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品牌資產”,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今天白酒品牌的基石。
(一)1985-1989年:骨干企業快速發展期.
1985年,我國白酒總產量337.97萬噸,白酒企業99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910家,集體所有制72家,其他類型 8家;大型工業企業只有1家,中型企業36家,小型企業953家);職工人數25.1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只有4079人);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2.63億元;利稅總額10.67億元。這個時期,白酒工業與整個食品工業一樣,遠遠不能適應人民消費需要,為解決食品和工業產品供應,國家按照“以放為主”的思路進行改革,不斷減少價格控制,陸續放開了絕大部分農副產品的購銷價格。1988年,國務院放開13種名煙和13種名酒銷售價格,價格體系改革使得資源配置向生產效率更高、產品適銷對路的企業傾斜,激發了企業生產積極性,各類生活消費品產量開始快速增長。
在這一階段,白酒行業快速發展的顯著標志首先和價格有關,1988年名酒價格放開之前,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汾酒等名酒在價格上相差無幾。但從1989年開始,以五糧液為首的名酒企業開始提價,改變了現狀,也奠定了今后30年的價格格局。五糧液從1989年至2003年進行了4次提價,相繼超越了瀘州老窖、汾酒、茅臺等主要競爭對手,茅、五、劍成為第一陣營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價格上漲仍然供不應求的大背景下,一批名酒企業開始了改擴建工程,如,茅臺在1985年至1987年完成800噸/年擴建工程;五糧液酒廠于1986年第二次擴建,產量達到1萬噸。這一時期白酒產量持續增加,從1985年的337.97萬噸達到1989年的448.51萬噸,其間,涌現出了一些明星企業,如汾酒發展迅猛,在1985年即成為全國最大名白酒生產基地,并從1988年開始,連續多年位居白酒行業第一位。
(二)1989-1992年:白酒行業初遇調整期.
為抑制1988年末逐漸開始顯現的通貨膨脹,國家從1989年開始對宏觀經濟進行“治理整頓”,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這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第一次治理整頓。白酒行業也受到較大影響:一是部分靠銀行貸款支持擴大產能的企業遇到較大資金壓力;二是由于通貨膨脹使得部分提價過高的產品令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不少酒廠銷售受到嚴重影響。
這段時間白酒產量依然保持較低增長,但增速明顯下降。在行業調整期內也有部分企業產品創新應對市場危機,如古井貢酒集團,面對市場危局,以變應變,連續推出“降度降價”、“負債經營”、“保值銷售”策略,在全國白酒行業中率先沖出了低谷。
(三)1992-1997年:名酒和區域優勢企業快速發展期.
1992年,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談話”推動了新的改革發展熱潮,白酒業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階段快速發展除了原有的名酒陣營外,豫酒、徽酒和魯酒板塊,也涌現出一批優秀的地方優勢企業.
在名酒陣營,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等開始著眼布局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競爭,價格競爭開始進入了正常軌道,也成為日后常規競爭手段,競爭主角是茅臺、五糧液、劍南春。五糧液在實施品牌戰略的同時,也不斷進行營銷創新,如買斷經營等,1994年以后,五糧液在價格和規模上全面超過了已經連續領先多年的“汾老大”,成為白酒行業新的領軍企業。
在地方優勢企業陣營中,以孔府家、孔府宴、秦池等為代表的魯酒企業,將白酒帶入廣告營銷時代。1995年11月,秦池酒廠以6666萬元成為央視標王,這讓秦池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徽酒則以高爐酒廠為代表,1994年其實現利稅比1993年翻了一番還多,1995年實現銷售收入比1994年同期增長10倍。豫酒陣營以仰韶酒業為代表,銷售量連續4年居河南省同行業之首,產銷量躋身全國同行業前3名。這一階段,白酒行業發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年代,白酒產量從1992年的547.43萬噸猛增到1997年的781萬噸;不僅17大名酒企業得到市場經濟的洗禮,一些地方優勢企業也抓住了這個發展機遇期,取得了做大作強的豐碩成果。
(四)1998-2003年:調整與創新.
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突發的山西朔州毒酒案,從宏觀和微觀上使白酒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此后,國家在產業政策層面的一系列舉措,如,白酒廣告宣傳費不予在稅前扣除、白酒生產許可制度、從價和從量復合計征消費稅、取消白酒上市公司先征后返所得稅優惠政策,使得白酒企業雪上加霜,尤其是從量稅實施,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企業造成了幾乎致命影響。
為應對艱難局面,白酒企業主動開展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如:1998年下半年開始,五糧液集團在五糧醇買斷經營模式基礎上,推出大批OEM產品,相繼孕育出了五糧春、金六福、瀏陽河、京酒等強勢品牌;2000年全興推出了一個劃時代的產品—水井坊,一舉將零售價觸及到500元價格帶;瀘州老窖緊跟其后推出國窖1573,樹立了超高端產品價格標桿。水井坊和國窖1573的意義在于,彰顯了白酒市場競爭中價格的重要性,同時也揭開了白酒企業雙品牌運作的先河。以后,一大批白酒企業在原有品牌的基礎上,紛紛推出新品牌,定位在中高價位,運作較早的代表品牌是安徽口子酒廠推出的口子窖。同時,在全方位競爭中濃香型白酒逐漸占據市場主導地位,并長期保持了這一發展趨勢。
(五)2003-2012年:“黃金十年”繁榮期.
2003-2012年間,我國GDP年均增長10.7%,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3.9%。尤其是2010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宏觀經濟的快速增長為白酒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個“黃金十年”分為兩個時間段。第一階段是2003年~2008年,這六年間白酒產業年均增速保持兩位數,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白酒增速稍緩,但2009年~2012年,白酒又進入超速發展,部分企業增速超過30%,涌現出多家百億規模的企業,包括茅臺、五糧液、洋河、郎酒、瀘州老窖、汾酒等;從全行業來看,這個階段的發展是雙輪驅動,一輪是全國性品牌,另一輪是地方優勢酒廠,均在各自領域取得了很大成績。
在全國性品牌中,首先是川酒板塊,六朵金花漸次發展,其中五糧液、劍南春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全興憑借水井坊成為階段性樣本,隨后瀘州老窖憑借雙品牌策略、郎酒憑借多產品策略迅速壯大。川酒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地方政府的重視,反過來市場發展好了,政府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如2010年提出的四川白酒金三角思路,旨在打造宜賓和瀘州兩個千億白酒基地。川酒之外,茅臺憑借超強的品牌力,不斷突破中國白酒價格的天花板,為傳統工藝和民族品牌樹立了良好榜樣,也為整個行業拓展了發展空間;洋河從2003年開始,通過綜合性創新,迅猛發展,成為華東地區的發展典范。
繼上世紀的90年代之后,在各級地方政府重視和支持下(如湖北提出六年振興釀酒業計劃,貴州提出“十二五”期間白酒作為支柱產業),地方優勢白酒企業這再次崛起,并顯現出兩個基本特征:
一是扎根本區域精耕,實現區域為王;
二是普遍采取雙品牌策略;由于扎根本地,多數比較穩健;隨后開始產能擴張,大產區、白酒集中發展園區發展較快。從消費或者產品發展來看,白酒在飲料酒中的主流地位日趨穩固,基本成為商務社交活動首選飲品;白酒產品自身也日益多元化,清香型、醬香型、復合香型以及其他個性化香型紛紛涌現,同時,白酒的價格攀升勢頭也更加明顯,整體看,地方酒廠占據了零售價200元及以下價位,而200元以上的價位由全國性銷售的白酒品牌占據;此時,白酒價格上限一直由茅臺引領,茅臺酒零售價格在2012年一度超過了2000元。價格不斷沖高,也在社會上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使得白酒和高消費甚至腐敗緊密聯系在一起。隨后,由于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白酒營銷渠道上,出現了電商新興渠道,各種針對互聯網的個性化產品層出不窮。
這一時期,白酒產量2013年達到1226萬千升,是2004年的近4倍;銷售額超5000億元,是2004年的8倍多;利潤超800億元,是2004年的13倍多;十年間,白酒行業利潤年均增長率超過37%,其中3個年份同比超過50%。2013年平均噸酒出廠價4.09萬元,是2004年的8倍。
(六)2013年至今:深度調整期.
2012年末高端酒價格開始出現下滑,2013年下滑趨勢更加明顯。從外部因素來看,主要是中國宏觀經濟再次進入結構調整期,金融危機影響依然在持續,國家力行反腐倡廉,嚴格禁止公款消費高檔酒;外部環境變化加劇了內部矛盾激化,主要矛盾是需求下降導致行業產能過剩,高端酒價格縮水嚴重,其下滑帶來連鎖反應,壓縮了產品價格空間。相對于上世紀90年代的調整,這一次骨干企業并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現象,表現出企業經營更穩健,發展質量更高,白酒企業為了應對新局面,紛紛推出較低價位的產品,比如五糧液推出五糧液特曲、頭曲,茅臺推出仁酒、賴茅等中檔價位新品,瀘州老窖推出窖齡酒等;其次,企業在產品研發和推廣上更加注重個性化、年輕化和時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