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白酒三十年的重要成就
30年來,白酒行業在改革開放中蓬勃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白酒骨干企業以堅持科技進步支撐產品研發和風格創新;以加強科技人才和專家隊伍建設深化釀酒工藝技術研究;以工業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手段,改造和提升傳統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以發揮產區優勢打造產業集群不斷提質增量,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健全網絡渠道、創新營銷理念、塑造品牌文化,努力開拓市場;使一個古老而悠久的民族傳統食品產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
(一)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取得豐碩成果.
30年來,白酒行業已經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社會化科研和教育機構深度參與,產學研密切協作的科技攻關和技術研究體系,白酒生產基礎性技術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究取得顯著成效,成為白酒行業發展的持久動力。
2004年1月,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委員會在政府有關部門和白酒骨干企業大力支持下,舉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白酒行業第一次以推動科學技術創新發展為主題的首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會議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白酒行業在科學研究和工藝技術發展上取得的主要成就進行了梳理和分析,評選出“特大綜合型發酵車間”等37項優秀科技成果,“白酒中金屬元素測定及其與酒質的關系”等48篇優秀科技論文。2015年1月召開的第二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對2004年以來的10年間白酒科技工作發展總體情況進行了總結回顧,評選出63項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科技成果,其中包括:白酒產品食品安全風險控制和分析檢測技術,白酒生產中原輔材料的貯存、處理,制曲、發酵、蒸餾、酒體處理等方面的工業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技術,對釀酒關鍵微生物群系的認知、改造和優化、以及提升白酒質量風格的生物工程技術、白酒生物活性物質、風味物質和功能性因子研究,白酒包裝接觸材料和倉儲物流,以及釀酒綜合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技術等,這些科技成果有代表性的反映了我國白酒行業和骨干企業10年來在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1998年經國家經貿委批準,貴州茅臺最早成立了國家級技術研發中心,截止2014年度,貴州茅臺技術研發機構已經擁有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9人;博士1人,碩士21人,本科18人;具備獨立開展白酒產品技術研發能力,有力地支撐起貴州茅臺市場開發。
四川省是白酒生產與消費大省,同時,也是白酒科技成果最為豐碩大省,六大名酒企業均擁有省級技術研發中心,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名酒企業擁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其技術研究成果斐然。如,宜賓五糧液集團30年間推出了多項技術研究成果,深刻影響中國白酒產業發展。其中《特大綜合型發酵車間的設計與應用》和《雙開 、高排酒曲發酵室的設計與應用》獲首屆中國白酒科技大會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以控制食品安全為目的《塑料制品遷移物對釀酒生產影響的研究》和《復糟酒機械化生產線及配套工藝研究與應用》獲第二屆中國白酒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瀘州老窖在白酒技術研究上也走在行業前列,其中《國窖酒生產工藝研究》獲得2004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劍南春集團作為傳統中國八大名酒,技術上不斷追求進步,多項科研成果在居于領先地位,在行業內影響較大的科研成果有《提高嘗評技術新舉措一秒持值評酒法》等;全興集團(水井坊)于1989年設立中心化驗所和科研所,現有高級工程師17人,獲得省以上科技進步獎的項目有數十個,其中有較大影響的如《釀酒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水井坊遺址功能微生物學特性及應用研究》等;郎酒集團無論是歷史上經營比較困難時期,還是企業走向輝煌階段,始終高度重視科研和技術開發,郎酒于1991年設立專門的科研機構,2000年成立企業技術中心,次年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其成果主要有《紅花郎生產工藝研究及應用》、《醬香專用調味酒的生產以及在濃香型白酒中的調味作用》等。
江蘇洋河最近10年快速發展與其對技術研發高度重視息息相關,公司先后搭建省級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蘇省(洋河)生物釀酒技術研究院等研發平臺,獨立或參與制訂了多項國家產品標準,并設立科研配套機構,購置一流的儀器設備,具有面向行業開展科研攻關、成果推廣、質量檢測、項目咨詢和工程設計等功能,以及解決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能力。
江南大學的生物工程學院是我國白酒科研教學領域的權威學府,多年來致力于白酒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針對中國白酒的特征風味、生物活性物質、風味功能微生物、風味化合物閾值、白酒的陳貯老熟和白酒中健康功能成分等進行全面研究,對影響白酒質量和生產效率的釀造關鍵共性技術以及生產機制進行探索,推動白酒釀造技術的傳承與創新,為白酒行業技術升級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提供了極大幫助。
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是我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國家級科研機構,長期以來,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權威專家不斷采用先進技術,完善白酒微量香味組分的測定方法,深入開展名優白酒真實性研究與鑒別,對傳統發酵產品的特征指標進行深入研究,完成多項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要課題;同時,擔負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職責,配合政府監管部門對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監督檢驗工作,為打擊白酒市場假冒偽劣產品,維護消費者權益,優化白酒行業發展環境,做出了突出貢獻。
經過30年發展,白酒行業已經建立起完整的技術平臺,形成了基于市場戰略的研發體系,奠定了白酒未來發展強勁技術基礎。
(二) 科技專家和企業經營人才團隊建設成果顯著.
30年來,我國白酒行業一如既往抓好科技專家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為行業發展培育和儲備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取得了令人矚目成就。
1988年,根據原國家經濟委員會文件精神,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印發《關于進行一九八八年優質食品評選工作的通知》(中食質[1988]31號)具體落實第五屆全國評酒會組織工作,成立了由沈怡方任組長,于橋任副組長,高月明、曹述舜、曾祖訓、王貴玉為成員的第五屆全國白酒評比專家組,在湖南省長沙市組織了全國白酒國家評委考核,聘任李靜、韓印、李樹林等44人為第五屆評酒會白酒國家評委,特聘丁柏年、丁前勝、于樹民等35人為特邀評委,建立和完善了我國白酒行業最具權威的感官品評專家隊伍。2000年9月起,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持,白酒專業委員會具體承辦,在貴州省貴陽市和山東省淄博市召開二次第六屆白酒國家評委考評會,經考核聘任白酒國家評委107人,白酒資格評委37人,組建了第六屆白酒國家評委隊伍。之后,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分別于2006年10月和2011年10在北京召開第七、八屆白酒國家評委考評會,分別聘任白酒國家評委175人和161人,資格評委26人,特邀評委28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聘任的白酒國家評委是活躍在當前我國白酒感官質量鑒評和釀酒工藝技術實踐領域最高水平的專家團體,受到白酒行業骨干企業高度重視,為30年來白酒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和風格特色創新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
2006年6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全國白酒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組建了由高景炎任主任委員,陳林、呂云懷、程勁松等20名行業知名專家為委員的全國白酒專家委員會,同時聘請曾祖訓、沈怡方、季克良等13人組成全國白酒專家高級顧問組。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4年11月,在第二屆中國白酒科學技術大會前夕,根據《中國白酒大師等榮譽稱號評定實施辦法(試行)》等文件精神,中國食協白酒專業委員會在全國白酒專家委員會基礎上,會同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食品工業協會等有關機構的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經過認真評選,評定王貴玉、袁仁國等42名專家為中國白酒大師;王耀、楊強等53名專家為中國白酒工藝大師和陳佳、邢曉晰等35名專家為中國評酒大師。
在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推動下,全國各省、市食品行業組織和相關白酒行業組織積極開展了省級白酒評委和科技專家的培訓、考核、評定工作,逐漸建立和完善了各地方白酒工藝技術專家隊伍。
近10年來,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在劍南春、五糧液、茅臺等骨干企業支持下,先后多次舉辦白酒釀造現代生產技術和品評勾兌技術等專題培訓班,為白酒行業培養大量生產一線的科研技術人員,并應邀在福建省廈門市為臺灣金門酒廠實業有限公司的科技人員專門舉辦了白酒工藝技術講座,推動海峽兩岸白酒行業工藝技術交流與發展。
為促進白酒產業國際化發展和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經驗,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先后組織白酒行業科技專家200余人次,赴日韓、歐洲、澳洲、臺灣等飲料酒生產消費大國和地區考察交流,為推動白酒工藝技術改革創新,以及白酒生產的工業化和自動化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30年白酒行業的高速穩健發展受益于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團隊引領,上世紀80年代初期王國春、季克良、李家順、梁邦昌、蔡宏柱等優秀企業管理者脫穎而出,先后走上白酒骨干企業領導崗位,積極順應改革開放大趨勢,為今后一個時期白酒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白酒行業經營管理人才逐漸成熟,一支更為優秀的企業家隊伍初步形成,從年齡上看,目前白酒行業企業家平均年齡50歲左右,較改革開放之前企業管理團隊年輕近10歲;從學歷上看,白酒行業企業家高等教育水平達到95%,并不斷接受新的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知識更新速度和質量同步提升。茅臺袁仁國、五糧液唐橋、洋河張雨柏、瀘州老窖張良、郎酒汪俊林、勁牌吳少勛、古井貢酒梁金輝、口子酒業徐進、迎駕貢酒倪永培、牛欄山酒廠宋克偉、今世緣周素明、華澤集團吳向東等一大批年富力強、盡職盡責、開拓創新的企業經營管理專家,成為對白酒行業發展規模和質量發揮重要作用的領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