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全民創業的時代,O2O的低門檻,為創業者營造了一個希望的天堂。“90后大學在校生獲2000萬投資”、“創業2個月,公司估值過億”,一個個奇跡在年輕創業者的視野中耀眼閃爍。
為什么我不可以呢?
在短短的幾年之內,無數O2O企業誕生,天使、VC、A輪、B輪、C輪、新三板,原來無數陌生而裝B的金融術語,成為了人們每天接觸的菜場熱詞。言必談創業,創業必談O2O,已經成為了商業領域中的常態,而資本市場更是將大量熱錢注入到其中。
好日子持續了足足有一年的時間。2015年下半年,中國的O2O產業迎來了發展過程中的拐點。如同割草一般,O2O企業成群結隊地宣布死亡。
在O2O產業發展的路上,前面是累累白骨,后邊是懵懂的新晉者,而中間,是一群在資本的加持下,游走在死亡邊緣而又躊躇滿志的創業者。你會聽說,一個青年幾個月成為億萬富翁,但不會知道幾百萬青年傾家蕩產;你會聽說,現在是全民創業,但不會知道創業失敗率是95%;你會聽說,中國有21匹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創業公司),但不會知道其中沒有一家是賺錢的。
在驗尸的過程中,死因一欄都清清楚楚的寫著:資金鏈斷裂。好好的一個孩子,是活活餓死的。然而,當我們回顧這些企業短短的一生之后,會發現,資金鏈斷裂是死因,卻不是病因。
這些企業最終走向死亡,和他們的誕生,其實都歸于一個原因——偽需求。資金鏈斷裂,恰恰是需求被證偽的表現。
我們無需對偽需求做過多的定義,畢竟字面意思已經能夠充分反映它的內涵,也許,對偽需求做一個分類,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分析更有意義。
“偽需求”的四種類型
1“需要”不等于“需求”支付意愿不足型偽需求
把用戶的“需要”當作需求,是一多半O2O的死因。
你需要足不出戶就能吃到新鮮的水果么?
你需要足不出戶就有人來幫你洗車么?
你需要足不出戶就有人幫你接送孩子么?
你需要足不出戶就有人為你……么?
當然需要,如果不用買單的話。
需要和需求直接的區別就是,需求不僅僅是需要,還有愿意為之支付成本。對很多人來說,足不出戶是需要,但他們絕不會承擔在家消費與到店消費之間的成本差,這就是偽需求。
最典型的就是蔬菜、肉類生鮮配送O2O。人們到店購買,可以進行挑選,因此購買的蔬菜與肉類的品質,通常高于平均值——至少購買者自己是這么認為的。那么,他們對上門配送的產品也有著相同的預期,如果讓他們買賬,就必須提供質量優于平均值的產品。
而另一方面,他們認為,或者說在此類O2O模式的教育下認為,他們無需為之額外付錢。這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一方面,要提供質量更好的產品,另一方面,又不能讓消費者支付額外的成本,而產品提供方又要堅持自己的利潤。生鮮產品高損耗率造成巨大的成本,依托第三方物流需要錢,自己建倉儲物流中心也需要錢。怎么辦?就只剩下補貼了。
因此,在生鮮配送紅火的背后,有著一個根本的原罪——那就是生鮮上門僅僅是個需要,不是一個需求。即使形成了市場,這樣的市場也不是供求關系的產物,而是單純依靠補貼建立的。想著市場成型后,減少或者取消補貼,那么整個市場也會隨之毀滅。更何況在今天的補貼軍備競賽中,誰率先取消補貼,就會立刻出局。
與之類似的還有早餐配送。早餐客單值較低,根本無法覆蓋配送成本,只要人們不接受更貴的早餐,這種模式就永遠只是需要,不是需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呆鵝早餐”。呆鵝早餐可以說在死掉之前,都沒有出現過任何問題。推廣好,用戶多,粘性好,唯一的問題就是,不賺錢。用戶越多越賠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同理,零食配送、水果配送,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與之類似的還有上門洗車類O2O。一元洗車已經成為了一種行業標準,這種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模式,除了倒閉沒有別的結果。
2我要一個旅的人,不要一個女人消費情境誤讀型偽需求
若干年前,馬云深感電商的物流之痛,反手做了菜鳥網絡,遂有天網地網之說。另一個大佬王衛,雖貴為物流業王者,亦受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特點所累,反向做了電商,2014年,順豐嘿客誕生。
今天,順豐嘿客早已塵歸塵,土歸土。10億元燒光,店面關閉殆盡,連官網都已無法訪問。這樣的結果并不意外,因為,哪怕在順豐嘿客最為銳意進取的那幾個月,對于多數終端消費者而言,那都是一家一生只去一次的店。
該項目的思路是這樣的:倉儲貨運和落地配是物流業的兩大節點。在落地配的表現形式上大抵有三類:快遞加盟站、便利店代收代發以及自營配送站。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一下順豐嘿客產生背后的邏輯。
順豐作為流通領域相對品質的代表,當然是希望自營站點,但自營站點的成本是很高的,于是我們就會想:怎樣在保證自營的同時沖抵站點開設的成本呢?那既然便利店可以做快遞的代收代發,我們作為到家的最后100m,是不是可以考慮反向兼作便利店呢?問題是,我們兼作便利的話,受限于店面空間和不同的營運體系,配送站點是無法做成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便利店的。不過,我們不是有順豐優選么?可以把它作為品牌展示的線下店,這樣就沒有了SKU和便利店營運管理的問題了。于是,順豐嘿客就變成了“快遞收發站+社區便利店+線下體驗店”的三位一體。作為一家便利店,順豐嘿客沒有庫存,只有用于展示的少量實物。
你要聽可樂,好的,我這有圖片,線上下單,一小時送到!什么,你現在就要?不好意思,來這你只能下單,不能拿貨,回家等著去吧……
于是,傳統便利店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模式,被變成了看圖片挑商品,線上下單,回家等著的模式。
順豐嘿客的場景邏輯是這樣的:你在下班之前或者廣場舞之前路過順豐嘿客,到里面收發一下今天的包裹,順便交下水電煤氣費等,然后再在一個大屏幕上挑選一些家里可能需要的東西,下單支付,然后你就該干啥干啥去。問題是:這樣的消費場景真的存在么?基于廣場舞這一假設的SKU配置,消費場景設想,把年輕人拒之門外;基于線上購買的支付模式,又把老年人拒之門外。王衛用10億元,給中國所有O2O行業的從業者交了一筆昂貴的學費。
另一類O2O也犯了同樣的錯誤,雖沒有這么明顯,但同樣非常致命。比如很多基于O2O的便利店和快餐店。
便利店和快餐店,之所以沒有被電商消滅,就是因為其能夠滿足即時消費的特性。誠然,線上下單滿足了足不出戶的需要,但卻也付出了等待時間的代價。越是生活節奏快的大都市,后者越是難以令人接受。當然,如果配送點近的話,也可以滿足即時性的需求,比如小賣店就在樓下。但問題是,這樣的消費真的需要O2O么?拿起電話,報下自己的門牌號,讓他送到樓上,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是更好么?拿起電話:“2單元301,一份宮保雞丁蓋飯,一瓶可樂。”3秒鐘的下單流程,真的不如打開app方便么?
O2O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迎合用戶的移動互聯網使用習慣,而不是把一切線下模式嫁接上移動互聯網給用戶找麻煩。
還有急救APP,理論上,手機提供定位,一鍵下單,真的比拿起電話撥打120,然后心急火燎地告知自己的地址更方便,但為什么聽起來這么不靠譜呢?原因就在于,線上下單屬于異步通訊,信息交流需要“發送-等待-接收-發送-等待……”的循環,而急救場景中用戶對回復即時性的優先級要求極高,把非常著急的事情,交付給應答時間不確定的異步通訊,破壞了用戶掌控事態發展的心理需求。相反,電話這種同步通訊的模式,可以給用戶帶來一切盡在掌控的心理預期,換句話說,就是用戶體驗好。當然,急救APP的缺陷不僅是用戶體驗差,還有使用頻度問題,下面會詳細說明。
此外,還有上門美容。對于經常去美容院的女性而言,去美容院這個概念可能比美容本身都重要,一方面,享受美容院的服務與環境,另一方面,美容院有大量儀器(至于這些儀器有沒有用,不在本文中進行討論)。而對于美容院方面,中國的美容行業絕大多數是把銷售當作核心業務,而不是服務,上門美容,使得美容師在銷售時,沒有了銷售情境,通過納客項目帶動盈利項目的銷售模式在這個環境中完全失效,也更是得不償失。
3屠龍之術低頻消費型偽需求
為了探求O2O產業不靠譜的底線,我們不妨特意搜索一下上門開鎖和殯葬,發現這兩種業務,不但有O2O服務,甚至還有專門的APP。
人們需要上門開鎖么?當然需要。但你會為了最近幾年可能偶爾把鑰匙鎖在家里,而讓一款APP長期占據你手機為數不多的空間,忍受它不停的給你推送廣告么?
人們需要殯葬服務么?當然需要。但你會為了自己或者親人,在最近二十年內可能駕鶴西游時能夠享受便宜的殯葬服務,而在更換了無數手機的過程中,與一款APP不離不棄,時不常讓他提醒你:“最近骨灰盒大優惠,要不要買一個?送父母,送領導,送朋友,送孩子,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就收骨灰盒”?
上面說的急救也是如此。類似的還有上門修家電類APP。如果您對這類服務的需求達到了需要裝個APP的程度,那么我推薦您一個電話,12315,一勞永逸解決以上所有煩惱。
作為一種業態,O2O應該是可持續的,有一定使用頻率的,F在O2O比較忌諱談跑馬圈地這個詞,但跑馬圈地也是必須的。日活躍用戶,周活躍用戶是有意義的,但月活躍用戶,年活躍用戶真的沒什么價值。低頻率的消費,難以支撐線下服務的日常成本。所以這類需求,不妨做成一個平臺,當然,這就不是本文討論的內容了。
4柳巖的是胸,春哥的那叫胸肌非同質化型偽需求
滴滴快的為什么會成功?
在2013年底2014年初那段時間,滴滴打車復制到其它O2O垂直細分領域是個非常熱門的趨勢。那個時候,有在酒店行業復制的,有在餐飲行業復制的,最后都很快的銷聲匿跡了。
區別又在哪里?
真正的區別在于,打車軟件提供的是一種同質化服務,或者叫標準化商品。同質化商品意味著消費者有著相同的預期,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體驗。但如酒店、餐飲,所有的服務都是異質的。那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在這個O2O生態中,是否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信用評價體系。如果不能的話,這就是偽需求。這也決定了,一些異質化程度高的細分領域,只有一兩家能夠存活。
典型的例子就是上門按摩類APP。情況一:技師服務令用戶滿意,那么下次私下電話邀約。情況二:技師服務不能令用戶滿意,下次繼續使用APP邀約。第二次滿意,轉情況一,第二次還不滿意,卸載APP。
當然,還有一種類型的O2O,無法歸到以上幾個類別里面。比如農機銷售O2O,這已經不是一個偽需求的問題了,而是一個偽市場。在農村不具備O2O整體業態發展環境的情況下,做任何O2O項目都是玩概念的圈錢游戲。
找到需求依然可能死掉
是不是找準了需求就離成功不遠了呢?當然不是。
告別偽需求,只是在消費層面找到了市場方向,而走向成功需要在競爭層面確立自己的地位。確實有一些企業的死因,真的是資金鏈斷裂。
最典型的案例是微微拼車。拼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微微拼車準確的把握了這一需求,并率推出了拼車APP,通過一天一百多萬的燒錢,獲取了數量不小的用戶群,估值高達10億。
然而,企業領導者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這樣的業態,缺少準入門檻。一旦BAT強勢進入,那么自市場對其所有的預期都將轉為悲觀。現實果然印證了這一憂慮。隨著滴滴快的的強勢進入,微微拼車頓時一錢不值。掙扎了一兩個月,終于偃旗息鼓。
在這個BAT主導,京小三(京東、小米、360)虎視眈眈的年代,缺少技術門檻以及足夠的資金支持,很難笑到最后。對于這樣的創業者,可能最佳的策略就是,價錢合適就賣了吧。
另外要注意的一點是,別作死。
易道用車在2016年6月14日,突然推出一款海報,血腥的背景,上面寫著:“對不起,不玩了!6月21日,易到用車邀您見證這場告別。”當然,很多人會以為是易到用車倒閉了。但6月21日的這次道別,不出所料的目的是樂視接盤以后對易到用車進行更名。
用這種方式搞事件營銷,倒不是沒有先例,但易到用車似乎忘了自己是預存消費型的現金流結構啊!這條信息發布,直接導致的就是:
1.預存消費用車投訴,討說法;
2.現有用戶清空預存金額,并且停止存款;
3.答案揭曉后,用戶對其侮辱用戶智商的行為非常憤慨,果斷卸載。
無論是哪一條,都會對易到用車造成致命的損害。這種行為就好像銀行宣布即將破產來求關注,最終結果只能是引起擠兌從而破產。在這里,我對易道用車的營銷理念及將來的前景,表示十二分的悲觀。
關于O2O的忠告
對于剛剛接觸O2O的朋友,不說獲取成功,如果想遠離失敗,那么最好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在立項的過程中,仔細對應一下上面列出的這些偽需求,看看自己中標沒有。如果自己中了哪怕一條,就不妨冷靜一下,重新挖掘需求。
其次,當你真正找到了市場需求時,也要審視一下,自己的這塊市場,是否大到了可以支撐自身生存?是否小到了讓互聯網大鱷不會產生食欲?如果能做到,那么剩下就是吸引資金的事了。
同時,要愛惜自己的名譽,不要像易到用車或者前一段的神州租車那樣,把用戶當成傻瓜,在刀尖上跳舞。
當然,如果你的創業思路是相信有人相信這東西能賺錢,你的投資者的思路是相信有人相信有人相信這東西能賺錢,把這個邏輯向下推演下去,鐵了心搞龐氏騙局,那么我也要忠告您一句,您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現在和未來的O2O領域,必定是一個需求被不斷證偽,常識逐漸回歸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