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現在各家有各家的玩法,雖然看起來完全不是一回事,實際上都是瞄著同一個藍圖在走,但不同的體制基因,讓企業在探索O2O的道路上,形成了三個階段的表現形式。
劃分O2O實踐處于哪個階段的關鍵指標,判斷標準不是O2O的兩個O,而是O2O中的那個2,即指:訂單、物料、資金的流動方式。下面為大家分享這3個階段。
1. 第一階段:訂單只能從線上到線下單向流動。
入門級O2O本質就是線上定單,線下發貨,訂單只能從線上到線下單向流動。大部分企業卡在入門級這一階段。
這種方式對傳統渠道的改造小,品牌商負責引流,渠道商負責接單,組織不用傷筋動骨,就能在現有結構基礎上實現銷量的大幅提升,因此成為大部分企業的選擇。
這一段位的O2O有兩個難點。
① 定價。
對經銷商體制的品牌來說,以前是品牌商先定出一個在網上有競爭力的價格,接到單后分配給經銷商,有時這個價格會比經銷商的進貨價還低,這樣完全推不動,F在是倒過來,在給經銷商留出利潤空間的基礎上推算出網上價格,但沒有吸引力了。
即使是直營體制,線上線下成本的差異,也讓定價陷入兩難。所以目前普遍的情況,還是試點同價,用一部分商品做出線上線下同價的形象。
② 線上線下的利益分配。
線上線下的利益分配更是棘手,誰能接單,誰來發貨,人員激勵怎么辦?傳統企業做了這么多年,體制盤根錯節,很多事情不能一刀切,切不好可能就此引發一場“赤色革命”。最后品牌商往往是“賠本賺吆喝”。
2. 第二階段:讓數據從線下往線上流動,形成完整的信息閉環。
進入O2O的第二個階段,一定要徹底解決了定價和利益分配的問題,如果線下比線下貴,還需要你給線上倒流嗎?利益分配沒搞定,還指望經銷商把送上門的生意往外推?
兩個問題解決了,“線上訂單,線下發貨”的模式徹底推行順暢了,就進入了O2O的第二個階段。
看起來不過是讓數據換個流動方向,卻是一次質的飛躍!因為只有當訂單可以從線下往線上流動時,擁有眾多實體店和門店導購的傳統品牌才能真正顯現出它的優勢來。
它對應的消費場景是,消費者到門店購物,可根據需求(缺貨、異地收貨、不愿自己拎回家等原因)掃二維碼在線下單,這個二維碼與導購綁定,計入業績考核,掃清引爆O2O的最后一道人員激勵障礙。
隨著二維碼的應用普及和社交網絡的不斷發展,只要到企業官網留下注冊信息,綁定唯一識別的二維碼,他/她就可以為企業推銷產品,真正讓“人人都是你的導購”。
這和以前的網站推廣鏈接有類似的地方,但推廣鏈接局限于網上,現在二維碼可是可以隨身帶、隨時掃的!
一個擁有活躍社交圈的人,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都能發揮強大號召力,恐怕不僅頂一個導購,還很有可能成為企業的“金牌導購”、“超級導購”。
O2O走到這一步,組織結構必然要發生變化。門店面積可減小,庫存可降低,人員可裁減,經銷商(如果有的話)職能也要隨之轉變,不再依靠賣貨,可能轉型為服務商,公司也不必再另立一套班子搞電商,因為線上線下幾乎無區隔了,導購就在做電商的事
3. 第三階段:訂單信息流通,消費數據分析,形成無障礙的消費空間。
這時能在線上線下間自由流動的已經不僅僅是訂單信息了,還應該包括消費者數據分析結果。
訂單信息的流通,不過是解決了基本的買賣功能,服務、推薦、促成訂單還要依賴導購“經驗”,當一個在線上線下都有過購買記錄的會員進店時,能通過綜合分析他/她的瀏覽購買記錄,準確推薦符合他/她喜好的商品,會讓轉化率大幅提升。
另外終極O2O還必須解決一個重要問題,不僅要打通線上線下的邊界,還要打通線上各平臺的區隔,真正給消費者營造一個“無障礙”的消費空間。
而圍繞越來越豐富完整的信息閉環,企業組織也需要進一步進化升級。過去適應工業大生產的部門設置,要轉向為信息流服務的新結構。“實”的物流、資金,要與“虛”的訂單、信息緊密結合起來,數據能自由流動,物流和資金也要配合出千變萬化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