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貴州茅臺股價在當天暴漲7.36%后收于649.63元。
湊巧的是,一個月后的11月28日,貴州茅臺以648.23元收盤,幾乎與10月27日價格持平。
如果將中間這一個月就此抹去,對茅臺投資者而言,簡直應該為茅臺股價創下歷史新高而歡呼慶祝。然而真實情況卻是,茅臺在這一個月時間里經歷了一段電梯式的股價震蕩。
受茅臺影響,白酒板塊同期出現整體回調。對此有文章評論說,“白酒板塊的集體回調,最終為白酒企業在今年創造的股價神話畫上了句號”。
然而,市場的懸念卻并未就此終止。
2017年的“茅臺現象”
2017年或許會成為許多投資者終身難忘的一年。
年初茅臺股價從不到350元起步,在上半年一路奔騰,年中已逼近500元。正當很多人對茅臺股價望洋興嘆時,進入10月份后茅臺陡然開啟暴漲模式。10月26日,漲幅6.97%;10月27日,漲幅7.36%,僅僅這兩個交易日,茅臺股價就提高了84元。放眼當前整個白酒板塊,除茅臺外,也只有洋河的股價能超過這一數字。
茅臺股價的最高點出現在11月16日。當日貴州茅臺以719.11元的收盤價,成為A股市場有史以來第一只突破700元的股票,市值沖破9000億元。
茅臺股價的極速上漲引發了輿論的兩極分化。一種觀點認為茅臺很快將突破萬億市值,而更多的言論則直指茅臺的風險。
11月16日收盤后,新華網發布的一篇《理性看待茅臺的股價》在網絡上迅速發酵。文中稱茅臺“并不存在業績突飛猛漲的理由,也不對股價突飛猛漲形成支撐”。
該文還指出,“已經達到9000多億總市值的貴州茅臺,能否堅守慢牛意義重大,其股價的穩定,影響的不僅是自身市場形象和品牌效應,以及投資者的合理收益;對中國A股的穩定,尤其是中國的白酒還有消費板塊的股價,也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巨大連帶效應”。
16日晚間,貴州茅臺也緊急發布風險提示公告,稱“希望廣大投資者和消費者理性看待,審慎決策”。
11月20日晚間,上交所針對11月16日安信證券研報所預測的“茅臺2025年市值有望達到1.85萬億元”進行了通報,稱“初步認為存在相關預測估算客觀依據不足、風險揭示不夠充分等方面的問題”。
在輿論和監管層的重錘下,茅臺股價隨后開始七連跌。從11月17日至27日期間的7個交易日,茅臺股價一路下挫,11月27日收盤價為621.29元,與11月16日相差近百元,跌幅接近15%,市值蒸發上千億。
連日來的震蕩下行,引發了市場對于茅臺股價未來走勢的擔憂。三季度證金公司的減持和滬股通北上資金在茅臺股價走高過程中的出貨動作,也加劇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受茅臺影響,整個白酒板塊出現集體回調,水井坊、古井貢酒等白酒股跌幅均在10%以上,“茅臺泡沫說”日益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