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周來,以茅臺為標桿的白酒板塊在股市起起伏伏,伴隨著新聞輿論的各種聲音,讓白酒行業著實經歷了一次股市風險的考驗,也給其正在摩拳擦掌激流猛進即將到來的熱情澆了一盆涼水。于是乎筆者長期深思的一個問題再次浮出腦海:白酒企業的市值究竟該怎么算?
市值一般是指上市公司的發行股票按市場價格計算出來的股票總價值,即每股股價×發行總股數。所以我們看到10月26日的613元/股,一路飆升到11月16日的719.96元/股,市值也從沖破8000億,直逼萬億而去,新聞輿論也隨之一路唱高,但也有各種關于“泡沫”的說法夾雜其中。然而富有戲劇性的是,之后茅臺的股票開始逐漸走低,在11月27日以634.00開盤,以621.29元收盤,市值也隨之降至7804.63億元以下,“泡沫”論開始占據主導。
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茅臺酒的市值像過山車一樣,“暴漲”1000多億,又“暴跌”1000多億,可是,茅臺酒的經營卻如常運行,市場依然是供不應求,盈利能力依然表現強勁。而在宏觀經濟環境中并未出現大幅的經濟震蕩,也沒有出現遽速的通貨膨脹和通過緊縮。股市的游戲規則對茅臺酒這樣的實體經濟的作用不傷筋、不動骨,一面是實體經濟在“桃花源”中怡然自樂,一面是股市上已經過了“無論魏晉”的跌宕,而富有戲劇性的是,這“1000多億市值”的得失仿佛與他們并無太大關系。
然而在股市的逐利場上,有的人賺得盆滿缽滿,而有的人賠得傾家蕩產,卻是不爭的事實。那么這1000多億的市值從何而來,又往何而去了呢?這一來一去,有何從考量呢?
筆者請教了一位多年從事股市分析的老朋友,他給了筆者一個新的市值計算公式:市值=凈利潤×市盈率。這里所說的市值,更像是企業價值,是建立在企業經營中具有一定內在關系的經濟要素的基礎之上來衡量,而凈利潤最能反映出企業的賺錢能力,也理應反映出企業在股市是否值錢。如果企業在某個周期內獲得商業價值與企業盈利的方法和規律保持一定的穩定性,說明企業的商業模式在這一段時間內是成熟的。
筆者繼而反觀茅臺及其他白酒企業在這一個月來發布的業績狀況,新一輪的股價上漲,與白酒企業發布第三季度報中業績和凈利潤均出現較高幅增長直接相關。這也是股市不斷看漲白酒的主要原因,普遍認為白酒經歷了低谷之后,名酒企業的市值長期被低估,因此會率先進入較高的恢復增長,盡管各個企業實體的業績表現不同,股市的反應也各自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