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12月,全國葡萄酒產量達100.1萬千升,比2016年減少13.6萬千升,累計增長-5.3%。實際上,自2014年以來,我國葡萄酒產量就逐年下降,但是,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國內規模企業的銷售收入卻在逐年上升,這種一降一升的反差又能反映出哪些市場機遇呢?
國產葡萄酒產量連續三年下滑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全國葡萄酒產量連續三年下滑,其中,2017年下滑幅度最大。我們知道,除了2013-2015年,國家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導致葡萄酒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整體消費量下滑以外,近兩年,消費者對于葡萄酒的認知度逐年提升,也愿意為葡萄酒買單,可以說,葡萄酒消費市場逐漸向好。那么,為什么全國葡萄酒產量還會逐年下滑呢?
深圳市智德營銷策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德惠表示,近兩年國內葡萄酒產區并沒有出現像歐洲那樣的嚴重自然災害,因而問題主要出在市場層面。據海關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以及去年1至11月,我國進口葡萄酒量分別為37.68萬千升、38.38萬千升、55.4萬千升、63.81萬千升及67.42萬千升,增速更是從2014年開始呈雙位數遞增。隨著進口酒市場的發展,一些國產酒企業也加入了進口酒的大軍中,國產酒的市場份額自然而然會受到影響。以市場為導向的企業自然會減少其產量。
國產酒銷售額不降反升
雖然我國葡萄酒產量近年呈波動下跌態勢,但是國內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的銷售額則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據中國酒業協會等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13年至2016年,國內規模以上葡萄酒企業銷售收入分別為408.17億元、419.93億元、462.64億元和484.54億元,呈逐年遞增態勢。
對于國內葡萄酒“產量下滑、銷售額上升”的現象,王德惠表示,隨著消費升級,中高端產品市場逐漸回暖,這對于企業提升銷售額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另外,對于國內企業而言,其所下滑的是國產葡萄酒產量,但很多公司在市場銷售的產品結構是采取“國產+進口”策略,即在產品銷售的過程中增加了進口產品(包括代理或并購)銷售,這也是增加企業銷售額的原因之一。
國產酒能否扭轉局面?
面對進口酒的一路威脅,國產酒能否扭轉局面呢?在筆者看來,國產酒的產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國產酒的市場情況,因為產量和銷量完全是兩個概念。此外,海關所統計的進口酒數量也并非市場銷量。因此,不能僅從這兩個數據判斷進口酒與國產酒的孰重孰輕。
另外,近段時間國內葡萄酒巨頭的動作連連,張裕與長城紛紛換帥,并著眼實施多項戰略舉措,這一切都在預示國產酒的突圍之戰。王德惠也表示,2018年我國葡萄酒產量將可能出現止跌或持平的態勢,而銷售額和銷售量可能會繼續上升。但是,2018年的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尤其是對中小型國產酒企業,銷量與品牌依然是未來幾年的突圍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