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6日下午,安徽宣酒集團通過市光彩事業促進會率先捐款120余萬元用于抗洪救災,再次彰顯了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交出了沉甸甸的愛心答卷。
今年上半年,集團繪制的發展答卷,同樣分量十足:產銷繼續保持兩位數增幅,入庫稅收1146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75%。在“十三五”開篇,“宣酒工匠精神”生根開花,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主線凸顯,鋪展新的藍圖、邁開新的步伐!
一個理念更加堅定——
5月6日,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工匠精神》開機儀式在宣酒集團小窖釀造基地舉行。作為全國白酒行業唯一、我省首家入選該系列紀錄片的企業,宣酒緣何獲得央視青睞?
總導演孟繁文這樣說,在弘揚工匠精神方面,宣酒集團確實走在了前面。“不僅是對專業技能的推崇,更是對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精神的倡導,值得推廣傳播。”
“宣酒工匠精神”,從破土而出到落地生根,歷時一年。在這個初夏,綻開芬芳。
圍繞“三專、三化、四字訣”,今年以來,宣酒集團在生產管理、績效管理、人才培養等各環節,均出臺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讓這一理念更好地結合崗位實際,落地落實。
在這個過程中,“宣酒工匠精神”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深入人心。
品質管理部的季紅在包裝來料檢驗崗位,對這道看似簡單枯燥的生產工序,她從“工匠精神”中總結出了自己的感悟:“工作質量精細化、檢驗制度標準化、包裝來料極致化”。吳程峰是儲酒中心的員工,他從“工匠精神”中汲取了力量,“練就聽泵音的專業技能,努力成為白酒行業第一流的卸酒工。”
凝心才能聚力。“宣酒工匠精神”,已成為集團上下堅定不移倡導的理念,董事長李健的認識更深一層,“在白酒行業深度調整期的新業態下,踐行‘宣酒工匠精神’是我們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加快企業調轉促的必由之路。”
在他看來,宣酒調轉促的每一步,都與工匠精神的實質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對集團而言,調結構,調整的是發展戰略,優化產品結構,即聚焦于一款主打產品,正對應了“三專”——專注、專心、專業;轉方式,轉變的是管理方式,目的要達到“精、準、細、嚴”四字訣的要求;促升級,要促進產品品質提升,追求的是“三化”——精細化、標準化、極致化。
一條主線愈加凸顯——
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這一條主線,在宣酒發展路徑上愈加凸顯。
品質提升,仍然是集團調轉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月16日舉行的首屆中國白酒大師論壇,“中國宣”憑借“三香合一”的獨創工藝,榮獲“優秀創新產品獎”。
據集團總釀酒師、國家白酒工藝大師高傳強介紹,今年上半年,品質工程成為當之無愧的“一把手工程”。“集團高管團隊多次赴國內名酒廠學習交流,深入研討后,再次明確了宣酒主攻方向——釀造最具性價比的優質白酒,做國內中檔白酒的領導者。”
品質提升,依靠的是技術升級和科學管理。宣酒首創的“三香合一”新工藝,每一道工序都分解為一個個標準化的技術模塊,各環節對標實施。
僅釀造生產管理環節,就設置了從釀造師到窖泥培養師12項工種,每個工種又制定了每日百分制的考核標準,日考核、月復核、年審核。高傳強深有體會:“技術標準化,流程才能規范化,品質才會達到極致化。”
技術升級是品質的基礎,科學管理是品質的保障。今年初,集團運行了新的績效評估體系,這是一套充分體現德魯克管理思想精髓的新機制。每一個工種年終評出各自的“工匠之星”,三年中若能兩次問鼎“工匠之星”,則被授予宣酒的“工匠王”,將享受企業的特別津貼。
用集團人事經理姚中春的話說,“績效評估的核心要義是為員工搭梯子,選員工所愛、用員工所長,讓人人爭當第一,實現職業理想。”
戰略聚焦、管理升級、品質提升,調轉促的實際效果,最終還是體現在市場上。今年上半年,宣酒表現依然搶眼,穩居合肥市場前三強,在淮北、宿州皖北市場拔得頭籌,并進軍豫東、蘇北、蘇南市場,一路攻堅拔寨。
一張藍圖正在鋪展——
在調轉促這條主線帶動下,一張新藍圖正在鋪展:
6月,市政府與宣州區政府設立的重點產業發展基金“1號基金”,首先確定投向宣酒集團,助推企業上市做強做大。
與此同時,市本級確立建設的唯一一個特色小鎮——“宣酒醉美小鎮”,已提上議事日程正在規劃……
藍圖上,四大發展目標清晰:爭做國內大眾中檔白酒領導品牌,建成全國最大的小窖釀造基地,成功上市,進入全省民營企業納稅十強。
李健已找準發力點:“宣酒將進一步拓展產能規模,新建5個釀造車間,使窖池總數達到7600條;將進一步開拓全國市場,努力確保年銷售額、利稅增幅達20%;用3年時間建成全國白酒行業第一家5A級旅游景區。”
我們期待,這張新藍圖早日成為現實,這份發展答卷一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