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業的發展和政府的政策調控是分不開的,而剛剛閉幕的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6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這次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是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那么,這對葡萄酒行業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和啟示呢?
“新常態”,已成為2015年的十大熱詞之一!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當然我們身處的葡萄酒行業也不例外,也應該進入一個新常態,那么新常態下,中國葡萄酒該如何發展?進口酒酒商該如何調整?國內的葡萄酒企業又將何去何從?今天我就給國內的葡萄酒從業人士支支招!
新常態下,葡萄酒怎么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給大家思路了!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補!
首先是三去: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
1、去產能
去產能的策略定會給國內一些葡萄酒企業敲響警鐘!前些年,尤其是西部的葡萄酒生產企業,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帶動下,展開了葡萄園圈地運動。開荒種葡萄是幾乎所有的國內葡萄酒產區都經歷過的圈地運動!
在低價位進口葡萄酒和互聯網的低價銷售的雙重沖擊下,國產葡萄酒進入了嚴冬,中國西部有很多在葡萄園圈地運動中成立起來的酒莊正面臨著資金鏈的斷裂。今年國內很多葡萄酒產區都上演了農民的葡萄沒人收的悲劇。
所以,在現階段談談去產能,可能對西部很多葡萄園來說尤為重要,現在不需要更多的葡萄園,而是把現有的葡萄園經營好,在進口酒的低價沖擊下,建立起國產葡萄酒自己的品牌優勢和區域優勢!
應該考慮的是在現有的產能基礎上把如何把葡萄酒釀好,把品牌經營好,而不是一味地不知節制的圈地擴張!
2、去庫存
庫存,目前對國內的葡萄酒廠和進口商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國產葡萄酒廠家庫存嚴重,原因是多數國產葡萄酒廠家不符合市場的定價,自娛自樂,自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就覺得應該賣個高價!
我走訪了很多家國內的葡萄酒廠,都有超過一千元甚至兩千元以上的高端產品,500元-800元的產品每家都有,但能走量的都是在一百元以下甚至50元左右的產品!
很多國產酒廠不甘心做低端產品,都想做品牌,都想把自己酒莊的酒賣個好價格!但我要給各位國內酒莊主的建議是,現在中國的葡萄酒已經處在全球的競爭背景下,我們要積極參與到與進口酒的競爭中去,而不只是國內的區域市場!
對進口商來說,造成大量庫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單品太多,產品線太長!
2013年時我在上海服務七八家酒商客戶,他們的問題幾乎一模一樣,年營業額都在3000萬-8000萬之間,出現的也都是庫存問題,導致大量庫存的原因也都一樣:產品線太長,單品太多,一年做3000萬的一個進口商,有100個以上的單品,這樣定會導致大量的庫存!
所以,去庫存,對進口商來說很簡單,不要客戶想找什么產品都自己去進口,應該把精力集中到一到兩款產品上,砍掉99%以上的單品,只進口自己最有優勢,最能快速形成爆款的產品,其他產品不直接進口,最好不做,或者客戶有需求時從別的進口商那里調貨。
3、去杠桿
杠桿,在經濟快速上升的時候,可以成就膽大的人!
但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狀況下,中央經濟會議都強調去杠桿!去杠桿,對國產葡萄酒廠家來說,就是不要再盲目擴張,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田就好,不要妄圖去尋找杠桿吃掉誰,吞并誰,無休止的擴張!
4、降成本
在新常態下,所有商家都應該考慮砍掉公司不必要的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能脫穎而出!
對進口商來說,砍掉多余的產品結構,砍掉不賺錢的部門或經銷商,把精力集中到能快速提升自己營業額的地方!
對國產葡萄酒廠家來說,降成本,就是減少重資產投入的領域,要考慮如何砍掉不能帶來利潤的成本!對企業來說,只有創新和營銷會帶來利潤,其他一切都是成本!
5、補短板
前面談的三去一降都是做減法,補短板,就是做加法!加什么?如何加?這是核心!我覺得不管是葡萄酒進口商還是國產葡萄酒廠家,現階段:第一最應該補的課就是營銷創新的課!
加什么呢?
很簡單,葡萄酒+互聯網,互聯網+葡萄酒!不管是誰加誰,葡萄酒進口商和國產葡萄酒廠家,都應該要補課了!通過互聯網+,快速把自己的庫存變現,這樣就能輕裝上陣,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快速勝出;
通過互聯網+,快速打造出自己的互聯網爆款產品,才能很好的調整產品結構,快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第二,葡萄酒進口商和國產葡萄酒廠家要補金融的課。
除了會做加法之外,還要學會做乘法,什么是乘法呢?經營產品一步一個臺階是做加法,資本運作股權融資像坐電梯一樣快速上升,是做乘法!所以,葡萄酒進口商和國產葡萄酒廠家還需要學習資本運作和股權融資!用資本運作的手段快速的讓自己的企業進入快車道!在新常態下,互聯網和資本運作是一個企業的一對翅膀,缺少任何一個翅膀,企業都無法騰飛。
補短板,這兩個翅膀都要補,并且這兩個翅膀都要硬,這樣才能快速起飛,成為躋身國際競爭中優秀的葡萄酒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