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各大白酒企業為沖刺業績,相繼“出大招”,其中不約而同的一招當數限供。12月13日,貴州茅臺在其官方網站發布聲明稱,此前宣布部分產品減量發售,并非有意限量,而是產能不足的客觀因素造成的。
減量發售,原是源于“產能不足”——這個邏輯所揭示的,大概是類似“捂盤惜售、坐地起價”的惡毒。在去產能成為結構性改革“年度關鍵詞”的今天,高端白酒行業如此主動安于“產能不足”的現狀,簡直令人莞爾。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茅臺近日下發文件暫停43度茅臺酒開票以及15年陳酒大單審批之時,瀘州老窖和古井貢等其他知名白酒企業也相繼使出這個“殺手锏”。如此“組團限供”,當真齊刷刷遭遇了產能危機?
市場當然不相信這個笑話。道理很簡單:第一,不早不晚,偏偏趕在年關,在高端白酒迎來送往最熱鬧的時候,忽然來個“限量”,果真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第二,限量發售不奇怪,反正“產能”又不會自己跳出來說話,不過,一限量就漲價,難免令人浮想聯翩。比如,在確定2017年任務量在2016年實際開票量的基礎上減少27%后,五糧液主打產品的一批價迅速從700元漲至739元。你限量、我限量,市場一片限量聲,高端白酒的產能,莫非在這個冬天也拉了個“微信群”?
產能不足,限量發售。物以稀為貴,價格漲上去。在高端白酒士氣低迷的時候,以“小米式營銷”為突破口,最是立竿見影。不過,對于白酒里的“高富帥”來說,千萬別好了傷疤忘了疼——2013年,茅臺、五糧液因實施價格壟斷,被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處罰4.49億元。而今,一線白酒一路漲聲不斷、再搞限量限配額,吃瓜群眾不禁喟嘆一聲:這與2013年的反壟斷調查背景,何其相似乃爾!
高端白酒的春天有沒有來?這是個“蜜汁難題”。但從市場走勢來看,三年前的寒冬,似乎正在翻篇過去。根據已發布的2016年中報可見:中國白酒行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普遍高于其他行業。19家上市酒企里,茅臺和五糧液兩家的凈利潤增長在18%左右,上半年才摘掉“ST”帽子的水井坊營收漲幅高達26.68%。不談道德血液,只談市場鐵律,在日子非常滋潤的背景下,如果白酒企業繼續涉嫌濫用市場地位、從供給端操控市場價格,沐風櫛雨的職能部門、尤其是價格監管部門,恐怕就要拿出“升級版”敏感而雷霆的應激反應了。
“真相只有一個”。在停供與限售成為常態手段的今天、在恐慌性漲價成為節令日常的今天,僅以產能為由來洗脫“惜售”之嫌,白酒企業顯然低估了公眾與監管的智商。一句話,“限供不提價”才是真產能,而“漲價模式”獅子開口之后,市場執法須恪盡職守、讓流言止于調查取證、止于公開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