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行業遭遇的是系統性的風險,既有政策面的,又有行業自身面的,最根本的表現是整個行業需求萎縮所帶來的泡沫的破滅。白酒品牌格局將在新的外部約束條件下進入一個新的均衡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新常態。
白酒舊勢力將衰落,新勢力將崛起
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每一次行業調整之后都會產生新的競爭格局。
從這一輪調整來看,在規模上,茅臺一哥的地位暫時難以撼動,但五糧液“二當家”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以洋河、古井貢酒為代表的“老品牌新勢力”大有趁機上位之勢,延續四年的“茅、五、洋”座次很可能重新排序。
更重要的是,未來白酒品牌格局的變化將體現在新舊勢力的角力上,而這個新舊勢力的分界點則是誰真正重視消費者。在黃金十年,沒有哪家企業去關心消費者是怎么想的,消費者的價值需求是什么。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時代,白酒企業更愿意在渠道上想辦法,于是壓貨變成了行業的主旋律。不信任的交易關系讓白酒企業忙于收款,忙于開發產品,忙于忽悠經銷商,消費者完全被無視。到了互聯網時代,這種狀態行不通了,互聯網的特點是開放、透明、共享,消除了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消費者掌握了更多的產品、價格、品牌方面的信息,信息反饋與用戶參與成本降低,使得“消費者賦權”開始真正發揮威力。雙十一茅臺官方專賣店和1919 的銷量對比形象的說明了這一點。
我更看好以洋河和其他新品類如預調雞尾酒銳澳為代表的新勢力的崛起,從長期來看,洋河很有可能會成長為大眾消費時代和互聯網崛起時代下的領先的白酒消費品牌。從開創“綿柔”品類、率先構建電商平臺,到成立互聯網中心,洋河總是做“第一個吃螃蟹者”,它身上折射出了當今最流行的一個詞語——互聯網思維。這是一種建立在對消費者深度洞察的基礎之上,持續不斷的創新和變革,是洋河的基因。
香型內整合是趨勢,每個主流香型將不超過5個主流品牌
這一波的行業調整本質上是行業供需失衡的表現,在畸形的需求繁榮下,白酒行業出現了企業數量增加的景氣假象,而在泡沫破滅,潮水退去之后,走向新一輪均衡的道路上必定伴隨著大量企業的消亡。
整合并購是趨勢,但整合并購是基于什么樣的邏輯,則是需要我們思考的。
我們知道白酒有香型之分,可能大多數消費者并不了解香型,但香型的實質是“味”,是消費者的口感體驗,每一種香型背后,都有著所對應的巨大消費群體。在消費需求萎縮的當下,會有更多的白酒企業爭奪同一消費群體,但因為消費群體的口感轉移相對較難,最終就會體現為同一香型的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結果只能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濃香白酒在中國白酒版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濃香型企業占到了90%以上,濃香型產量占到了85%,濃香型收入占到了75%,這一輪調整對于濃香型的影響也是最大的。濃香板塊的整合將是最慘烈的,也將是中國白酒版圖中最大的看點。其他主流香型也同樣會面臨生與死的考驗,
最后,每個主流香型有可能不會超過5個品牌。而醬香的群體更小,所留下的主流品牌也將會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