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國產葡萄酒的特色從哪里來,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但是,你細細研究起來,這個問題并不難解答。
追溯葡萄酒的產業鏈,可以推出,她從田間地頭的中國風土中來,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來,從一口一口的消費者體驗中來。
要用特色的表達方式
中國有179個縣(市、區)種植釀酒葡萄,分布在北緯24度~47度,東經76度~132度之間廣袤的大地上,每個產區均有大小不等的代表性葡萄企業。中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成就了中國葡萄酒的風土特色。
煙臺葡萄酒、通化山葡萄酒、沙城葡萄酒、昌黎葡萄酒、戎子酒莊葡萄酒、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等均獲得了地理標志保護產區,但要問到,這些產區的特色是什么?
再追問,該產區的特色葡萄品種是什么,或許能答得上一二。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答案不明晰的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雖然每個產區的氣候條件差異較大,擁有不同品種的釀酒葡萄種植,產區的多樣性也賦予了葡萄酒個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但是,我們當下的宣傳是什么?
“我們的酒莊環境最好,我們的產品最優,但是,就是沒有說出我家的葡萄酒是什么樣的風格,我們產區的特點是什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終身名譽院長李華在談到當下國產酒的宣傳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所有的產區都是最好的產區,那么,中國就沒有最有特色的產區。”
李華說,“近年來,我們做了幾個小產區的調查,完全可以用三五個描述詞,將這個葡萄酒產區與其他產區區別開來。有了特色表達的方式,就不會一味地稱“我們是全世界最好的葡萄酒產區,而是說我們是什么味道。”
再聯想到《舌尖上的中國》,一碗湯喝出一個時代的味道,一道菜品出半生浮沉的記憶。節目之所以風靡,是其將中國經典美食與回憶、故鄉、風俗、文化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大家對于中國美食文化、風土人情有更深入的體會。
中國特色產區未嘗不可借鑒這樣的手筆,在描述產區特色的同時,附加上直觸受眾心底的情懷牌,想必,這既是國產葡萄酒自我救贖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葡萄酒融入國際市場的必由之路。
發揮優勢,走產業化之路
中國消費者一邊參與著各種進口酒的品鑒會,一邊讀著國外的葡萄酒教程,從味蕾到頭腦,都在被進口酒及其文化“洗禮”,還會再愛上國產酒么?
答案是,會。機會留給了那些有準備的、默默耕耘的酒業人。
2018年4月,寧夏推出了中國第一套葡萄酒產區教育推廣教程——《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葡萄酒初階教程》、《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葡萄酒初階講師教程》,據寧夏葡萄產業發展局副局長徐軍介紹,兩本教程為從白丁到入門、從入門到愛好者提供了學習素材,在教材中對寧夏賀蘭山東麓的地理特點,用“一山(賀蘭山)一河(黃河)一長廊(葡萄酒產區)”來詮釋的。
近年來,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一直在走一條“酒莊酒”的路子,“要把賀蘭山東麓產區=高品質、個性化”的形象牢牢樹立在受眾心目中,顯然,這需要產區政府+酒莊+協會等攜手并進。
徐軍介紹,該產區有60%的酒莊是在賀蘭山的荒山、荒灘上開發出來的,每畝葡園的開發成本超過2萬元。作為產區的管理者,徐軍不敢怠慢卻又滿懷希望,他認為,中國的葡萄酒產區各具特色,既然確立了發展葡萄酒產業,就要堅定不移地堅持發展釀酒葡萄種植,產區政府要引導酒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路子”。
面對進口酒的“大軍壓境”,徐軍認為,國產酒要發揚自己的優勢,借助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從田間管理、到釀造加工、再到銷售追溯,串起智慧化、智能化的產業鏈條,這樣,“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產區的日子為時不遠”。
看市場特色,找適宜路子
“2011年,初到中國市場時,進口酒還未曾脫去神秘的外衣,那時,我們發往中國市場的酒,都是以‘大貨柜’來計算,如今,理性消費盛行,國產酒品質在改善,越來越多的進口酒擠入中國市場,我們現在著力做‘優質、優價’酒。”來自法國朗格多克的一名進口商表示。這就意味著,國產酒與進口酒在“親民”價位中,將迎來“貼面”肉搏戰。
這是市場狀態的改變,再看消費文化的變化。如今,中國市場的粉末化態勢趨于顯著,消費者對白酒、葡萄酒、啤酒等品類的消費,漸漸地由社交型消費向享受型消費轉變,乃是社交消費也不再倡導干杯文化,而是與享受型消費有相通之處——慢品味、高享受,消費者越發注重“少喝一點、喝多一點”。
“少喝一點、喝多一點”,看似矛盾,實際是喝酒的頻次、喝酒的量在下降,但消費者愿意嘗試多口味產品的意愿不斷加強。
在這種消費文化下,來自中國香港的香港葡萄酒商會會長何耀康還看到了中國消費市場新的機會點。他指出,“在脫貧扶貧的思路指引和實踐下,中國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的經濟狀況得以改善,還有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未享用到葡萄酒,這塊市場的潛力將是巨大的。”同時,何耀康還指出,一直以來,無論是國產酒還是進口酒,在做品鑒活動時,“總是以格調優雅、高貴”自居。事實上,對于市場體量的增大和消費人群的增多,尤其是消費者理性消費意識的增強,葡萄酒推廣方式是時候做一些“親民”化的改變了。
“放心,沒有人能通吃。葡萄酒的特點決定了大單品與小眾產品是共存的。”在談到中國市場的特點時,中國酒類流通協會葡萄酒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祖明說,“粉末化的中國市場需要品牌的引領,現在確實是粉末化,現在,做葡萄酒的很多,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有市場認可的產品品牌、企業品牌,一定要找準適合自己的市場定位。”
“如果品牌在區域運作得不錯,卻偏偏要強行闖出全國化市場,那么,你的品牌可能死得很慘。”王祖明提醒說,品牌定位尤為重要。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國內這些年,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有的產品可能有做更大范圍市場的能力,但企業的資金并不到位,或者企業管理層并不具備開拓全國市場的能力,最后只能“死得更快”。
再具體到市場推廣,王祖明指出,無論生產商還是銷售商,我們很多都沉浸在“感情經濟”的模式,“有產品的是老大,至于銷售商、消費者,與我無關”。如今,我們的市場在改變、提升,我們要隨著消費者、市場的改變而改變。酒莊、企業應該關注銷售商和生產商的合作共贏,無論對企業還是行業,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