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近看,省政府在“豫酒振興”的工作上,的確很重視,投入的精力也很大,各個企業也都有動作,據說各個老板也都很上心。
但豫酒能否真正振興,關鍵還在于企業本身,企業做不好,政府再努力也是白搭。
從上一個黃金十年到今天的行業復蘇,豫酒都沒有真正抓住機會崛起,是有內在原因的,這些原因不找到,這些問題不解決,豫酒振興到最后很有可能仍淪為口號。
今天,在豫酒振興的大形勢下,豫酒哪些方面該加強,該改變,做一些整理,供大家參考。
豫酒的所有企業,沒有哪個企業不認同“品質是根本”。
但,有幾個企業真的做到了呢?據我所了解,有品質優秀的,但真的不多,即使做的不錯的,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列兩個親身經歷的例子:
一次到一個不小的酒企,中午喝酒,喝了半斤,客觀講,口感不錯,但喝完后從下午一下子睡到第二天早上。
一次陪同一個行業領導去一個酒廠,對方拿的是最高端的酒招待,一入口就覺得不好喝,進行循環敬酒時,我借機打電話就躲避了,飯后我送領導去酒店,一上車我就問領導,今天喝的酒怎么樣?領導說酒口感不行。然后講起來他去江蘇某個酒廠,喝酒的體驗,酒口感好,醒酒也快,所以在強手如云的競爭中照樣銷售很好,對其評價很高。
豫酒的六朵金花,之所以是六朵,而不是六十朵,和這六朵相對更重視品質是有很大關系的。杜康當年能快速發展,酒祖杜康的品質是不錯的,尤其是12窖區,賒店能在南陽有巨大的銷售和其他品質穩定也是分不開的,仰韶這兩年表現不錯也是其品質堅守的回報,宋河一直在豫酒的領頭企業當中,扎實的生產管理功不可沒。
當然,這六朵金花的品質,也有不小的提升空間。
我們看看茅臺是怎么做的:
一瓶茅臺酒從投料至產品出廠,至少需要5年時間。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并同類項,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勾兌”完成之后,最后一項工作是“調味”,一般用到調味酒(往往是年份老的酒)來進行味道的微調。勾兌調味之后,酒還要分批次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之后才能灌瓶出廠。出廠日期和勾兌批次,比如茅臺酒,看到的每一瓶茅臺酒瓶冒上的頭兩行數字就是這個原因。完成這些,一瓶茅臺酒才會正式流入到市場,為人們所享用。
當年能賣多少茅臺,五年前就決定了。
我們再看看五糧液是怎么做的:
“五糧液擬再建10萬噸原酒的生產基地和30萬噸的原酒儲存能力,推動五糧液投放量突破2萬噸,并保證白酒灌裝出廠之前至少儲存3年以上。”——李曙光
什么叫好酒?
1,消費者認可的是好酒,大師認可的不見得叫好酒。
比如,綿柔的口感就是消費者喜歡的,入口辣、厚重、即使老酒再多、成本再高,大多數消費者也不接受,大師認為的好,沒有意義,因為大師不買酒,消費者買酒。
消費者用鈔票對質量做出裁決,對品牌做出選擇;
但我們不少企業的產品,更重視大師的意見,不重視消費者的意見,甚至就沒有調研過消費者的意見,或者認為消費者不懂。
2,品質的穩定性
好產品的標準,除了好以外,還有一個就是一致性、穩定性,這一批和下一批一樣,今年的和去年的一樣,不能這次喝的和上次的不一樣。
至于為什么不穩定,酒企應該自己知道。
3,消費者心目中好酒的幾個標準:
聞著香:香氣優雅,不刺鼻;
入口綿:不能辣,苦,酸,味道純粹,不能雜;
上頭慢:很多酒剛喝幾杯就暈;
醒酒快:中午喝酒,正常半斤以上酒量的人,二三兩不影響下午工作;
不頭疼:這個大部分豫酒還是沒有問題的;
所謂品質營銷,就是用真正的好品質去營銷,而不是用關系和概念去營銷,靠品質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