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象征。從古至今,不同民族、不同酒種,不同飲酒習俗,展現給人們的均是一幅幅生動畫面、一段段美好記憶,在人類繁衍生息的世世代代都少不了美酒的芳香。
可在不知不覺中,一些不文明、不科學、不理性的飲酒風氣、方式、習俗,甚至是丑陋的飲酒文化開始普遍存在于當今社會。如干杯文化、拼酒文化、未成年人飲酒、酒后駕駛等一系列不理性飲酒行為直接或間接地損害著人們的身心健康,而且嚴重危害著人們的生活安全與社會和諧。其直接導致的就是消費者對酒產生誤解,酒類產業的社會形象嚴重受損。
更為嚴重的是,對于人類生活中的種種不理性、不文明飲酒行為很長時間內沒有引起人們與酒類產業的重視,無形當中,豪飲、拼酒、酗酒、甚至是酒后失態、失德、滋事等成為了常態,尤其是未成年人飲酒沒有得到正確教育與制止,對未成年人身心及其家庭造成嚴重傷害。不經意間受不理性飲酒行為的牽連與影響,一度讓整個酒類產業背負了社會公害莫須有的罪名,各種社會輿論直接把諸多負面事件都與酒扯在了一起。尤其是在酒類產業進入轉型調整階段,整個產業一時間陷入了負面輿論的漩渦之中難以自拔,甚至還影響到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阻礙了酒類產業的健康發展。
緣何會這樣?審視整個酒類產業發展進程,我們不得不承認:這與長期以來民眾不注重理性飲酒有著直接關系。對此整個酒類產業必須進行理性反思,摒棄不理性的飲酒行為,踐履符合人性發展和存在意義的、新的飲酒方式。
那么這種飲酒方式具體是怎樣的呢?自然就是“適量飲酒”、“理性飲酒”,這不僅是酒類產業消費者教育的沖鋒號,更是酒類產業可持續發展不能偏離的軌道。在全社會推行理性飲酒,教育消費者“適量飲酒”已成為產業發展必然選擇。
從事物發展的本質來看,酒是祖先留給我們最難得的文化財富與物質財富,一代代釀酒人把酒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非理性飲酒對酒類產業健康發展的負面影響,更是牽動了高月明、曾祖訓、高景炎等老專家們的神經,老專家們本著對民族產業的熱愛,紛紛在不同場合呼吁全社會理性飲酒,深入研究、廣泛宣傳理性飲酒,期望全行業逐步規范消費者的飲酒行為、提升飲酒品位、扭轉飲酒風氣,挽回酒類的社會聲譽,贏得酒類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在產業發展進程中,諸多酒企均意識到了在行業開展理性飲酒推廣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一致認為在全社會開展理性飲酒是迫在眉睫的。對此,茅臺、五糧液、勁牌、汾酒、洋河、古井、牛欄山等企業紛紛表示,作為酒類生產企業不但要生產質量一流的產品,更要強化消費教育,尤其要向消費者傳授適量、理性的飲酒方式,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進而讓“適量飲酒”的光輝推動酒類產業又好又快發展。還有作為酒類生產企業全面推行“理性飲酒”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最直接表達方式,消費者是完全可以感知到的。
面對酒類產業發展現狀,中國酒業協會更是一直在強調酒是精神與物質交融的產物,是高雅生活的象征。但是酒類在發展過程卻被冠以諸多“罪名”,這一切均是因為飲酒不理性造成的。因為消費者對于酒類消費,主要體現在酒精對于人體的刺激,滿足的是消費者的生理需求,而與酒本身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失之交臂,完全沒有讓酒的精神價值展現出來。最終只能超負荷地“享受”酒精帶來的傷害,無形中傷害了消費者與美酒的情感。
綜合分析看來,當先前政府和民眾把飲酒鬧事的怒火發在酒身上時,當政府頒布嚴厲的限酒令時,當群眾潛意識里把酗酒傷身當成常識時,當未成年人誤飲酒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時,當各種惡性飲酒事件激發社會對酒的抵觸情緒時……酒留給社會的印象是什么呢?就像網絡語言流傳所說“麻煩的制造者”。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正是因為“飲酒不理性”造成的。由此看來,在全行業、全社會、乃至全人類倡導“適量飲酒”,推行“理性飲酒”是酒類產業發展的必然。因為“適量飲酒”、“理性飲酒”關愛的是酒類產業發展的最根本——消費者,試想失去了消費者的支持、傷害了消費者,還談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