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精釀啤酒這個概念已經逐漸被人們接受,有些品牌甚至已經開始從一些小眾的酒吧和啤酒坊里走向街頭精品店。在很多場合,何為“精釀啤酒”,已經不需要像此前那樣去費力解釋,發展勢頭不可謂不迅猛。
在剛剛結束的“精釀之光——2017年CCBA中國精釀啤酒大獎”中,參賽品牌已經達到104家,參賽作品更是達到400余款。筆者從大賽組委會處了解到,在去年的2016年度比賽中,參賽品牌僅有34個,而參賽的精釀啤酒作品僅有99款。數字上成倍的增長,固然得益于這幾年精釀啤酒市場的蓬勃發展,但也離不開大賽組委會的努力。
但是,稍微深入的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整個精釀啤酒行業,其實很大的程度上都是“圈子里”的自娛自樂,雖然有很強的文化勢能,甚至掀起了一陣文化潮流,但是落實到實處,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都缺乏滲透力,目前還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更像是一段漂浮在半空中的彩帶。同時,在這個“圈子里”,看似欣欣向榮,但是真正能開花結果的卻少之又少。
“每年都會有些酒都是最后一次出現,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在“2017年CCBA中國精釀啤酒大獎”評審環節的最后階段,本次大賽組委會的市場總監喬以諾如是說。從今年年初開始,一直到十一月份正式開始比賽,在這近一年的時間里,喬以諾幾乎跑遍了全國,才將400余款酒全部挖掘出來并將其呈現在此次大賽上。筆者認為,喬以諾的這句話,從側面說明了中國精釀啤酒的現狀。
中國精釀啤酒起步晚,并且是在國內啤酒發展非常完善的時期出現的,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說法,站在整個啤酒行業的高度來說,精釀啤酒可能是國內啤酒行業發展到極致的情況下一個橫向的突破。也就是說,精釀啤酒的出現,是因為國內啤酒發展到極致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消費者們對品質的追求。但是,國內精釀啤酒現在本身也面臨很多問題,國內的酒水飲料市場看似很包容,來著不拒,但是正是這種包容,使得整個市場形成了一種“軟排外”的局面,具體表現產品本身無論有多大優勢,如果沒有大量的資本和良好的渠道來進行運作,到最后只會變成沙灘上一粒永遠也不會有人發現的金子,然而,資本和好渠道目前并沒有眷顧國內年輕的精釀啤酒。中國的精釀啤酒畢竟起步晚,雖然諸如“保霖”“問山”等品牌在口感上已經達到了國際較高的水平,在價格上也已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但是由于渠道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并沒有被廣大消費者所熟知。同時,筆者認為,除了文化預熱這條必經之路外,口感“多樣化”、“差異化”可能是中國的精釀啤酒大規模進入的一個捷徑,一方面可以給產品增加一些文化標簽,另一方面也可以彌補產品的一些不足。
精釀啤酒是未來,但是目前我們還只是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摸索。精釀啤酒需要自身的不斷完善改進,但是更需要資本的介入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