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啤酒已經拖累了我小時候對啤酒的認知。我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喝啤酒,但是走向社會,我沒法再喝啤酒了。除了酸我認為沒有別的味道,麥芽濃度都到八度了,不知道還能不能再低。河南的南街村啤酒賣到了八毛五一瓶,當時還沒有礦泉水貴,還回收啤酒瓶。所以說對啤酒的感覺當時是反感的,但自從認識了方剛老師以后,我又開始關注和接受啤酒了。今天談幾個觀點與大家分享一下: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站)
1、中國啤酒的發展趨勢不是創新,而是回歸。
是又回歸了它純正德國工藝的啤酒,白酒也是這樣的,白酒最近有兩個回歸,一個是“老名酒”,一個是“真白酒”。
前幾年有很多專家在講:白酒是同樣同質化。我當場拍桌子,什么同質化?應該是同樣低質化。因為今天的消費者,特別是新中產需要的白酒,不是你現在的白酒。
為什么今天濃香型的白酒要改標準了?因為濃香型的標準,首先是糧食酒。劍南春以上的大部分都是糧食酒。其次是固態發酵的標準,是有糧食、有酒精。而現在100塊錢以下,很多酒配料都標注了食用酒精、食用香精,這是真正的白酒么?
國際上對蒸餾酒的定義:生命之水。我們今天拿著香精香料配方能出口嗎?外國人難道傻嗎?所以說現在濃香型的標準現在被分化了。
五糧液和瀘州老窖這些大企業緊急的要重新修訂標準,它拿著糧食酒和別人的食用酒精去競爭,特別是五糧液比較虧,因為五糧液的低檔酒也是糧食酒,比如尖莊酒,因為有很多競品酒都是拿著香精香料做出來,甚至喝的口感更好,你說還有什么競爭優勢?
所以說白酒和和啤酒的道理是一樣的,不是創新,而是回歸。
2、精釀的火,是新中產群體的崛起。
前面辛巴赫精釀的王總說產品缺少場景,沒招了。(詳見《新啤酒沙龍|“東北酒王”揚帆起航,涉足精釀圈》)我認為:你千萬不要等場景清晰了你再做,場景不清晰恰恰是機會。我們前幾年做醬酒的時候也很難,但是現在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第一、三高問題:高成本、高定價、高毛利。
那醬酒怎么解決的呢?我在每個地方找一個人,這個人再拉十個人來合伙來做我的產品,因為一個人的人脈都有限,而且這種產品如果你不能從每個人的人脈去入手,你是很難的。
這類產品招商看一個條件:不是看你有多少渠道,也不是看你多少錢,而是看你的人脈有多強。只要你有人脈就可以干,這跟精釀啤酒是一個道理。
第二、利益鏈條不夠分配。
其實很容易解決的,我對精釀啤酒的理解,他一定在15度的麥芽度左右,酒精度在5度以上的,這才叫精釀。現在有很多的精釀啤酒就是比原來的啤酒好了一點點,麥芽濃度只有十度,你這叫精釀么?你這叫糟蹋精釀!
因為你和原來的差別就是換了包裝而已,前幾天有人拿了一個長得像精釀的啤酒找我,我一看他的麥芽濃度,我說我不喝這樣的啤酒,這啤酒就是增加了一度而已,你這叫精釀嘛?
3、精釀啤酒行業需要重新制定標準。
醬酒這幾年為什么這么火? 茅臺鎮就開始制定標準了,如果你再是串香的醬香,就有行業協會或邀請政府出面制止。你會發現現在所謂長毛的老酒很少,甚至沒有了,因為政府和行業協會去推動標準的執行,不能因為利益,用劣幣去驅逐良幣。
利益不鏈條不夠分配,是因為精釀啤酒目前的受眾群體太少。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是對低質啤酒說不,所以不愿意去喝,但是好啤酒他并未了解。
4、新傳播。
劉春雄老師最新的觀點是新中產和新生代的分類,你沒必要用新生代的觀點去做精釀啤酒,而是可以參考新中產,可以借鑒白酒的一些推廣方法,在白酒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所以我個人認為,對精釀啤酒是持樂觀態度的,認為精釀啤酒的春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