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高低”應對
華潤雪花2014年第四季度營收50.96億港元,同比下降8.74%,單季虧損2.81億港元,虧損幅度進一步拉大。不僅是華潤雪花一家,啤酒行業整體不振也引發了行業內對于啤酒業未來的前景擔憂。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啤酒的產銷量目前已經到達了周期上線。而這樣的判斷則基于目前我們中國人均消費的量,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國現在是34.2升,世界平均是33升),繼續攀升的幾率很小。
在啤酒行業整體發展緩滯的壓力下,青島、燕京以及一些區域性品牌還要面對更多來自競爭對手的壓力。
截至2015年上半年,百威英博和華潤雪花的市場份額分別為18%和24%。向健軍認為,一旦華潤雪花的市場份額最終納入百威英博旗下,那么百威英博在中國啤酒市場上的地位將無人能及。這會加速中國啤酒行業的整合,現有市場格局將會被打破,行業洗牌加快。
事實上,百威英博并購SAB米勒的傳聞也早已有之,早在2011年年底,就曾有消息披露類似并購,隨后也多次出現過報道,但此次是雙方首次正式承認。
“無論是此次并購案的兩位主角還是市場上的看客,對于下一步的應對也會早有預案,一味退縮是沒有意義和出路的。”朱丹蓬說道。
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兼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也曾公開表示,在競爭白熱化的時候,品牌方對規模的追求高于利潤的需求,而目前五大巨頭占據著絕對的市場份額,這個時候,市場份額已經不再是企業最關注的點,賺錢、利潤成為重點。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啤酒產業的盈利模式已經從依賴規模性的利潤轉變為提升單箱產品的利潤,主要的發力點也都是在提升產品結構方面。
“面對并購之后可能帶來的壓力,‘一高一低’將是國內其他啤酒品牌的發展策略。”朱丹蓬提出,“高”是指繼續發力中高端品牌,尤其是形成自己的高端產品品牌效應。“低”就是要深挖營銷渠道,“向下沉到其他品牌可能做不到或者不匹配的方面,畢竟百威英博的產品并不適應在四五線城市這樣的區域發展。這樣才能找到生存契機”。
巨無霸命運待定
數據顯示,2014年百威英博銷量達4250萬千升,SAB米勒則達2450萬千升,若兩家聯合,6700萬千升的體量將直接切走全球啤酒市場1/3的份額。也有業內人士分析,百威英博并購SAB米勒后,將制造出市值超過2500億美元(約合1.59萬億元人民幣)的行業巨無霸。
雖然此前有不少聲音看好并購結果,但最終的定音之錘還沒有落下,雙方在并購價格方面還沒有達成協議。
2014年年底,百威英博與SAB米勒的緋聞再度傳出。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百威英博正在與銀行接觸,以尋求一項大概750億英鎊的并購,目標是SAB米勒。
而從9月份官方正式公開并購意向以來,百威英博的報價經歷了38英鎊、40英鎊到第三次報價第42.15英鎊,SAB米勒的估價已達到680億英鎊。在最新報價中,SAB米勒的股東可以獲得每股2.37英鎊的現金和0.48股百威英博股權,這部分股權將在5年后可以交易。
不過,這一報價再次被SAB米勒回絕,有消息顯示,其管理層和股東的預期價格為每股45英鎊,即總估值730億英鎊,“過低的現金比例難以令人滿意”。
百威英博也回應稱,對報價連續遭到拒絕感到失望。
向健軍向記者介紹,百威英博的主要消費市場集中在北美和南美,但是這兩個地方的市場增速已經放緩,百威英博亟需拓展新市場。目前全球啤酒市場增長最快、發展潛力最大的即為非洲地區,但是百威在非洲的覆蓋率很低,SAB米勒能幫助百威英博打開非洲市場。如果并購成功,百威在全球啤酒市場的占有率將超出30%,其在非洲、中國等新興市場的競爭力將大幅度提高。若失敗,SAB米勒可能是出于公司核心競爭優勢和未來升值潛力大的考慮。
“從百威英博前不久增持珠江啤酒股份來看,中國市場對其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百威英博與華潤雪花是否有機會互相借力發展也要看最終的結局。”朱丹蓬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