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企業的持續競爭力?如何做一個基業長青的企業?北京大學發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學院院長陳春花提出,“30年前,中國企業發展的機會來源于中國市場;30年后中國企業的下一個發展機會來源于成長為價值型企業的過程”。她認為,對于當下中國的企業而言,除了要面對經濟的常態化之外,最大的挑戰是要應對不確定性。因此,她對價值型企業的定義是:能夠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并超越環境創造價值的企業。她的判斷來源于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從主要依靠投入、追求規模,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注重質量和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也就說未來的價值型企業,擁有不受外界環境所影響的自我驅動力。
在陳春花看來價值型企業模式要從戰略、執行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塑造。戰略主要指價值增長的戰略,從價格到價值,從市場到顧客,從本土到全球;執行則包含三個部分,第一要有本土市場領先的能力。這一點老田深表認同,這在酒業也表現得尤為突出。第二,融合新的元素,未來價值型企業要融入創新、品牌和溝通的驅動要素。第三,重塑管理。作為組織中的管理者,要從以往的監督執行的角色,轉化為推動整個系統發展的引領者。三是和文化,即求和文化,融合世界的價值取向以及全球理念。此外,值得提醒的是,在轉向顧客的同時,更要關注顧客的潛在需求,避免改變不夠而被淘汰。這一點在諾基亞的例子上很突出,因為諾基亞一直關注于顧客的體驗,但是從戰略上忽略了顧客的產業升級,被智能手機的浪潮遠遠拋在后面;柯達和富士專注于全球市場的競爭,而忽視了數字技術的提升,而落后于時代的發展。
改革開放30年,其實競爭力是科技+知識+創新驅動的30年,對于價值型企業的轉型,老田認為還要實現企業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品牌價值與消費者價值的統一,用價值驅動企業發展,用創新推動市場的進步。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什么華為能夠成為智能手機的領先者?華為從一家代工廠到智能手機的領先者就是因為科技知識創新的結果。很多企業現階段要從薄利多銷向滿足個性化需求去轉型,用大數據滿足個性化,這樣就融入了很多細分行業,很多細分行業也會呈現出來。
我最近觀看了馬云一個12分鐘的視頻,他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認為未來企業的價值觀一定要誠心化,誠信和互信是未來還沒被完全發掘的紅利,改革開放30年是人口紅利,是改革開放紅利,下一個紅利是互信。馬云道出了本質,互聯網型企業,互聯網電商平臺的建設正是基于互信和誠信體系的構建,才有了阿里、天貓、京東這些大平臺。未來能否實現企業內部之間互信,跟顧客之間互信,顧客與顧客之間的互信是關鍵,共享經濟就是基于互信的基礎上才能有共享。我非常同意馬云的觀點,互信一定是繼人口紅利后的最大的紅利,也是沒被完全挖掘的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