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中國白酒嗎?”
面對記者的這一問題,在中國已經住了15年的法國侍酒師方啟俊雙手一攤說,“說實話,我并不喜歡白酒”。
這一情況并不奇怪。如果你問10個外國人,他們對中國白酒的感覺,可能會有8個人向你露出尷尬的微笑。
不過,方啟俊的這一看法現在有了些改變。8月26日,他作為201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獎賽的評委之一,在茅臺的故鄉——貴陽,和中國的白酒專家們進行了一次交流,“如果你深入了解后,會發現白酒很多東西都很有趣。”
來自美國的德里克·桑德豪斯去年出了一本書,名字叫《白酒:中國烈酒必備指南》,寫這本書的緣由是,他發現西方人并不了解白酒背后那些故事,但后者其實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書的出版也使得桑德豪斯在中國酒企間小有名氣,他現在是多家中國酒企的國際市場顧問,幫助他們解決讓外國人喜歡白酒的問題。
隨著白酒行業從鼎盛期墜入調整期,中國酒企有了更強烈的開拓國際市場愿望。
據統計,2014年白酒占世界烈酒生產量的37.5%,但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卻連千分之八也不到。茅臺集團董事長袁仁國表示,到2020年,茅臺供應量將達到4萬噸,國內的需求容量估計在2萬-3萬噸,剩下的供應量只能由國際市場來消化,目前茅臺的海外經銷商已經增至80余家。五糧液則把廣告打到了紐約時代廣場。
有著“酒業奧斯卡”之稱的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獎賽,自1999年成立以來,今年首次在中國大陸舉辦。
貴州省副省長蒙啟良認為,中國白酒在國際標準、品質分級和品牌認證上一直沒有得到世界級第三方認證機構的公認,大賽獲獎的產品未來進入國際市場時將多了一道國際通行的認證。
不過,這些好像還不是最重要的問題。
大獎賽主席卜度安·哈佛表示,口味是白酒走向國際的優勢也是障礙。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白酒產品大多酒精度為50度以上,而西方烈酒的酒精度則在40-45度,“可能有些人會有獵奇心理去品嘗,但對大多數人來說,度數還是太高了。”
卜度安·哈佛認為,把白酒作為雞尾酒的基酒在國外的酒吧進行推廣,是個不錯的主意,畢竟很多西方烈酒也是通過這個方式在推廣他們的產品。譬如二戰以前,伏特加在俄羅斯和墨西哥以外的國家都很少,但二戰以后伏特加因為一款雞尾酒在美國酒吧流行起來。
桑德豪斯則認為,白酒要想國際化,首先要解決的是可提供性的問題。“譬如我去超市或商場,西方烈酒的品種非常多,但白酒卻沒有。”目前,出口至海外市場的白酒基本都被華人消費,銷售地點也局限于免稅店、中餐館、中國超市。
大獎賽國際組委會項目經理蒂埃里·漢斯持有差不多的觀點,他覺得中國酒企要把白酒賣到外國人手里,才能是真正的國際化。而第一步是把白酒的包裝換成外國人更容易理解的樣式。他們發現,即便在國際市場,中國白酒的外包裝也和國內銷售的一模一樣,“上面都是中文字”。
桑德豪斯說,“外國人會把茅臺念成‘某臺’,因為他們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五糧液在時代廣場打廣告,但大眾也不明白五糧液是什么。”
讓西方消費者更多地了解白酒,包括白酒文化、釀造工藝,以及如何飲用習慣,進行更多的消費者教育,桑德豪斯覺得這些工作要比在時代廣場打廣告更有用,“外國人并不是不喜歡白酒,是不了解白酒。”